【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

2018-03-20 10:17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邓兆冲 字号:

响水县以江苏沃华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在渠北片区发展大葱产业1000亩。

工作人员在西兰花种植生产基地检验产品。

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近年来,盐城市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一关键举措,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一批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建立由市、县纪检与农口部门参与的“4+2”监督推进机制和“四挂钩三清单”工作机制,不断夯实产业扶贫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让广大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2017年,盐城市完成1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36个经济薄弱村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7.2%下降到3.2%,两年下降4个百分点。其中,滨海、响水两县通过产业扶贫等措施,实现脱贫1.1万户、3.16万人,17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目标。

实行市县联动,着力构建合力推进机制

机制创新是推进产业扶贫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盐城市实行市、县、部门联动,着力构建“4+2”监督机制和“四挂钩三清单”工作机制”。

根据省纪委部署要求,结合市情实际,盐城市将监督推进机制范围由省重点帮扶的滨海、响水两县,扩大到市重点帮扶的阜宁、射阳两县,建立“4+2”机制(滨海、响水、阜宁、射阳+纪委、农口部门),强化滨海、响水、阜宁、射阳4个省、市重点帮扶县党委政府对本地区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体责任;强化市、县纪委对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监督责任;强化市、县农口部门和各相关涉农部门对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工作责任。

盐城市对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实行机关干部挂钩、科技人员挂钩、龙头企业挂钩、南北镇村挂钩制度,落实市直农口部门49名机关干部和36名专业科技人员挂钩省市重点帮扶县产业基地;明确23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挂钩带动重点县的特色基地建设和低收入人口脱贫增收任务;选择市“南部板块”经济较发达的30个镇挂钩“北部板块”30个经济薄弱村。与此同时,明确省定帮扶重点县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经济薄弱村增收目标,排出一批产业项目清单、挂钩责任清单和扶持政策清单,确保产业扶贫措施落到实处。滨海县编排绿色富民、产业到户、光伏扶贫、众恒食品等产业类扶贫项目32个,当年完成投资4亿元;完成27个强村富民项目建设任务,总投资达3187万元,帮助村级集体增收325万元。响水县编排“大块头”产业扶贫项目9个,完成投资2.33亿元;编排经济薄弱村发展项目9个,总投资2574万元。

围绕市场导向,充分释放农业产业富民效应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渠道的必由之路。我市坚持市场导向,着力从三个方面提升农业产业富民效应。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盐城市紧紧抓住秋播结构调整的机遇,鼓励引导经济薄弱地区和广大低收入农户优化产业布局和种植结构。响水县根据低收入农户分布区域和当地的农民种植习惯,明确把西兰花、毛豆、大葱、浅水藕、有机稻米和生猪作为全县重点发展的六大特色产业,组织实施万亩大葱基地、万亩西兰花和毛豆基地、万亩浅水藕基地、千亩设施农业基地、万亩有机稻米基地、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项目,去年调减低效粮油面积5.7万亩,新增蔬菜园艺、特经作物6.8万亩。滨海县从贫困地区土壤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出发,提出重点打造万亩果园、万亩菜园、万亩花海、天场黄秋葵、界牌小花生、滨淮葡萄、滨海港何首乌、渠南水产特经等“十个万亩高效农业基地”的产业扶贫思路,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已经扩展到100万亩。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让广大低收入农户分享农业产业化带来增值效益。滨海县积极推进速冻甜玉米、蔬果深加工、大白萝卜规模化种植及生产加工、五谷杂粮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滨海港经济区、界牌镇等地区的低收入农户增收。响水县积极推进浅水藕加工、粮食烘干收储及加工、西兰花和毛豆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项目,该县西兰花种植已经发展到4万多亩。射阳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低收入农户发展羊角椒产业,实现增收致富。该县峰琴辣椒专业合作社建成一座年加工能力15000吨的加工厂,入社社员订单种植面积15000亩,辐射周边4个乡镇。该合作社先后带动徐寿高、尹学才等低收入农户302户、1004人实现增收脱贫。

积极扶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滨海、响水两县积极引导滨海港经济区首乌、正红镇草柳工艺、黄圩镇森氧等特色小镇和天场镇秉义村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创建,鼓励发展田园综合体、农旅结合以及农村电子商务项目,拓展低收入农户增收空间。扎实推进绿色扶贫。引导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生态旅游、日常管护等“绿色”项目,使20%左右的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民通过发展绿色项目增收。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制订“一村一策”帮扶措施

盐城市对10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从人口、耕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级集体资源、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级债务、增收潜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精准制定“一村一策”扶持方案。

大力发展增收项目。做足资源性资产增收文章,利用土地整理、规模流转渗溢土地、集体机动地吸纳农民承包地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公开发包增加村集体收入;利用财政、扶贫工作队、社会捐赠资金购置标准厂房、商业门点等集体资产租赁增收,或利用扶持资金向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入股获取分红收益,以及利用扶持资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特色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集体收益;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干部带头组建为农服务合作社增加村级集体收入;通过发展光伏产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积极引导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等大型光伏企业和县级国资平台参与光伏扶贫,带动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逐年化解村级债务。滨海县从2016年起,实施村级债务化解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公益性村级债务化解,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发展经济。

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派驻由县(市、区)领导、省市扶贫工作队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等挂任、兼任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同时配强配好村党组织书记,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切实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全市在省定经济薄弱村中持续开展以第一书记驻点、后方单位挂钩、民营企业结对为主要形式的“三位一体”帮扶行动。另外,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全市27个经济薄弱村,不脱贫,不解对。

市委农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2018年,盐城市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突出项目建设,创新扶贫机制,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务求产业扶贫取得实效。

编辑:左武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