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工匠·盐城】陈海洋:闸站维修养护的“老黄牛”

2018-03-02 12:55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崔治国 字号: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展示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企业的气质:坚定踏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意义。为此,本报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专访获得首届“江苏工匠”荣誉称号的盐城人。

2月27日,在亭湖区南洋中心河泵站,身穿工作服的陈海洋像往常一样,正在站区内仔细查看现场设备上的各种表计,指示灯是否正常,有无报警,各保护元件运行是否正常,以及站点上下游护坡等,并详细记录情况。

陈海洋,35岁,市区防洪工程管理处工程运行五科副科长,维修电工高级技师,泵站运行工技师。这名土生土长的阜宁小伙子,在领导和同事眼中是踏实肯干的“老黄牛”,在闸站维修、养护、改造项目中,他成了坚实的后盾。历经多年一线工作的磨砺,不断学习、思考、创新、实践,陈海洋当选为首批“江苏工匠”。

“天阴了,要下暴雨,请所有同志按预案各就各位。”每次汛情来临,陈海洋总是和同事们一道,坚守一线。他常说,市区防洪工程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名城市防洪人,应该担当起水利人的“责任”,要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2011年汛期,因长期加班劳累,陈海洋在工作中不慎滑倒,致使左腿髌骨骨折,后被鉴定为九级伤残,至今每逢阴雨天仍疼痛难忍,本可以调整到相对“清闲”的岗位,但他一直要求在运行一线摸爬滚打。

2014年,陈海洋的母亲因腰椎骨折住院,女儿持续发热,但当时正处防汛排涝的关键时期,运行任务重、压力大,为了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舍小家,顾大家”,面对老母亲的责备和妻子的怨言,他选择了坚持值守,连续十多天坚持在运行一线,没请一天假回去照顾老母亲和女儿,每当想起这件事,他都是满满的愧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长期实践中,通过技术创新,积极探索,陈海洋还研究出一些绝招绝技。他探索出的“启闭机电磁制动器123调整法”、“皮带跑偏调整法”、“设备数字化管理”等,在全市水利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直接带来经济效益10多万元。

同时,陈海洋还创造了盐城水利史上在省级技能竞赛零的突破,获得首个一等奖。他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通过“传帮带”等方式,牵头组织业务技能培训,培养出一批能适应工作需要的运行、维修及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其中:蔡浩成获得“江苏省水利系统闸门运行工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董浩飞获得“江苏省水利系统闸门运行工技能竞赛二等奖”;徐奇获得“盐城市泵站运行工技能竞赛第一名”。

为了尽快适应新的机械设备和新的工作要求,陈海洋通过认真的学习和实践,在机电设备维护、闸站设备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先后编写培训课件30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了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训练与考级》。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爱岗敬业的精神,陈海洋先后荣获“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盐城市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盐城市水利系统“十佳青年”“江苏省水利系统十大水利工匠”“盐城市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水利系统五小创新三等奖”等。

这样艰苦而平凡的工作,在陈海洋看来,似乎充满了无穷奥秘,让他专注如一、如痴如醉地钻研多年。陈海洋没有像其他年轻人那样“干一行厌一行丢一行”,而是更专注看一些专业书籍,喜欢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虽然我的工作看似简单枯燥,但我却十分热爱它。”陈海洋认为,自己的工作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他能寻求到一种纯粹的乐趣。他还说,获“江苏工匠”后感觉压力更大,今后对自己要求要更高,要多学习勤思考,做好守一方水土,保一方安澜的光荣使命,做一名新时代最美水利人。

编辑:小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