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45名流浪者成为"新市民" 可以享受医保等待遇

2018-01-01 16:40 来源:新华社 字号:

45名流浪乞讨人员成为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批流浪入户人员,在2018年到来之前有了“市民”身份。要知道,作为安徽省会,落户这个发展快速的城市并没有那么容易。

“有了‘市民’的身份,他们不再是流浪者,可以享受医保等各种市民待遇。”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韩翌冰说。

这是一群无法说清自己具体身份、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并伴有不同程度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们在合肥市救助站待了超过2年时间。一般来说,在救助站滞留3个月后,会安置在站内的福利院进行站内照料。

从在社会上流浪无着,到有了一个避风港,再到有了集体户籍,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号,这些流浪者在新年收获了一份“礼物”。

71岁的助壹菊是其中一名幸运者。助壹菊并不是她的真名,她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助壹菊是福利院工作人员为她起的名字。因为是一名聋哑患者,还有智力缺陷,她常常表现得像个孩子,会闹些小脾气。

为了能入户籍,救助站为这45名人员起了同一个姓氏“助”,“壹”代表他们是合肥市第一批流浪入户人员。

习惯了流浪生活的助壹菊会把发下来的一些生活用品偷偷藏起来。有一次,护理员周云在老人的枕头下面发现了两块用过的肥皂。出于卫生考虑,周云将两块肥皂拿走了。发现肥皂没了的助壹菊闷闷不乐,一天都没有吃饭。

周云知道后赶忙拿了一块新肥皂给助壹菊。没想到老人还是不高兴,不会说话的她伸出了两个手指头。周云恍然大悟,又拿了一块肥皂给她,老人这才开心地笑起来。

“这些流浪者就像孩子一样,得用加倍的耐心去呵护,哄他们开心。”周云说。

为了防止他们不小心误伤自己,吃饭的勺子换成了塑料勺,刚买回来的衣服上的带子,要拿掉再发给他们,针线也得锁起来。不管是护理人员还是医疗人员都要24小时值班。

流浪者们在闲暇的时候也会写写字、晒晒太阳、跳跳广场舞。很多本来无法自理的流浪人员在护理员的帮助下慢慢学会了刷牙、洗脸、洗衣服,甚至还会主动帮工作人员捡地上的垃圾。

“学会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可以让他们找到一种作人的尊严。”合肥市社会福利院业务科科长杨茂红说。

救助站一边为流浪者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也一直在竭尽全力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在福利院待了4年多,65岁的杨玉兰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家人。不会说话的她胡乱打着手势,泪流不已。

4年前,因为智力缺陷,这位家住合肥市肥东县东武村的老人在街头走失,在被公安人员发现后送往救助站,之后因无法了解到家庭信息被安置在福利院进行站内照料。经过不断从救助寻亲网、网络媒体寻找到DNA采集比对和人脸识别,救助站终于为老人找到了自己的家。

韩翌冰说,他们已经为5名滞留时间超过2年的流浪人员找到了家人。这剩下的45名,他们也绝对不会放弃寻亲。只要有任何线索,他们都会立即核实。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很多弱势群体进行了有效保障,救助站救助人员数量在逐年减少。

“我们遵循主动救助和自愿救助的原则,希望为他们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这是救助工作的本质。”韩翌冰说。

编辑:曹力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