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匠丨邮递员王从良从业8年 复活1000多封名址不详的“死信”

2017-12-14 09:17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杨磊 字号: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性、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12月12日,10名“盐城工匠”新鲜出炉,他们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持之以恒追求卓越,是一批具有工艺专长、注重技艺传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盐城工匠”专题报道,记录他们成长背后的故事。

△邮递员王从良。

“到班后,先对报纸、信件和包裹等进行分拣。”12月13日上午7点多钟,盐城邮政分公司城北投递部,王从良把一摞摞包裹和信件分门别类,按投递点远近有序装在邮袋里。清点完毕后,麻利地将分好类的报纸和信函装进邮包,然后将邮包搬到电瓶车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邮包大概有40公斤重,王从良负责的投递段为老城区,20个单位、6个小区、数万名市民,全程56公里。小街小巷纵横,王从良左拐右拐,上楼下楼,轻车熟路,步步生风。

每个单位、每个小区的门牌,甚至住户,王从良都认识得八九不离十,这是投递员的基本要求。“我的工作就是保证邮件不丢失,安全送到位。”对王从良而言,他投递的不仅仅是一封信、一个包裹,更多的是来自寄件人的心意和牵挂。

谈起为什么从事这一行,王从良表示,家中有长辈从事邮政这一行业,当时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信件,信件对每个家庭都意义重大。这方面看得多听得多,从小就萌生从事这一行的心愿。

在王从良的心中,没有平庸的“工种”,只有平庸的工作态度。1985年出生的王从良,毕业后就从事邮政工作,一干就是8年。8年来,王从良风雨兼程,投递报刊信件超100万份,无一差错,总行程超16万公里,1000多封地址、姓名不详等原因难以投递的“死信”被他复活。

王从良负责的片区有些服务对象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为方便这些人,他放弃信箱投递,选择亲自把报刊送到老人手中。市民王奶奶告诉记者:“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下雨刮风,他都将信件、包裹送到我手里,而且态度很好。有时候大晚上,我们都吃过饭了,他还在外奔波送件。”

现在写信的人很少了,所以需要投递的信件是不是就少了呢?“一点也不少,而且还有上升趋势。”王从良笑着说,信用卡对账单、年度缴税证明、人社部门的社保单据等,都要通过邮政寄发。在投递信件的过程中,王从良经常遇到因为地址不详找不到收件人的情况。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都想尽办法将信件准确送到收件人手中。

今年夏天,王从良负责送一封地址不详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地址上的村组一个月前已拆迁,居民已经全部搬离,留的联系方式是固定电话,但是电话打不通。“我就到收件人所在的居委会打听,拿到了收件人的新住址。不过没有具体的门牌号码,我就挨家挨户打听,最后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孩子手中。”王从良说,“看到孩子和家长脸上的笑容,我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多么重要,也是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在邮递路上继续前行。”

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服务品质,让百姓用邮有更好的获得感,是王从良的追求。为此,他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勤学苦练。面对现实用户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王从良创新实施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流程再造,本着“简化操作、规范生产”的原则,制定出一套与时俱进的“散件化生产作业流程”,使邮件处理速度大大提高。

辛勤耕耘,终结出累累硕果。今年6月,在全市邮政系统第十八届职工职业技能比赛中,王从良凭着良好的心态,过硬的技能,斩获个人综合成绩第一名。他还代表盐城邮政系统参加全省邮政系统职工职业技能比赛,夺得理论知识赛第三名。“在与同行的比拼中,我看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他们的一些创新制度和措施,大大提高了效率,这是我今后学习的方向。”

“这么多年来,中国邮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像王从良一样的拥有工匠精神的邮递员。”中国邮政集团盐城分公司文化传媒部副主任莫成俊告诉记者,平时,公司经常利用中国邮政网络学院,组织全体员工参加业务技能学习和业务知识竞赛。每年还安排投递人员到全国各地向先进人物学习,对投递人员进行业务工种鉴定,组织投递工种业务技能大赛。

编辑:左武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