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花开》惊艳“塞上江南” “水乡清风”温润专家观众

2017-07-04 17:11 来源:盐都日报 字号:

  编者按: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盐城市淮剧团大型现代淮剧《菜籽花开》剧评会7月2日上午在宁夏悦海宾馆会议中心举行,专家们对《菜籽花开》的主题开掘、戏剧架构、演员表演、导演手法、音乐唱腔等舞台呈现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舞台艺术精品。现刊发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年鉴》主编、戏剧理论家罗松的点评,以飨读者。

  6月28日晚,夜幕下的宁夏大剧院,莲花般的造型建筑流光溢彩,深情依依。盐城市淮剧团大型原创现代淮剧《菜籽花开》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在这里浓情献演,植根于盐阜平原的油菜花,在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的宁夏银川芬芳绽放,时而委婉似小桥流水一样的倾诉,时而高亢像波涛汹涌一样的奔放,淮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征服了1200余名观众,现场掌声笑声不断。

  水乡清风扑面来

  《菜籽花开》演出很精彩,既感人又风趣,仿佛水乡清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我不妨借用剧中当过妇女主任的田妈经常爱用的 “高度”一词,谈三点感受与各位分享。

  一、陈明与盐城市淮剧团是站在为农民写戏、为农民演戏的高度,坚持戏曲创作演出的大众化方向。

  陈明和盐淮有着不解之缘。编剧陈明的生年刚好与盐城市淮剧团的建团时间一样,都是1957年。冥冥中注定陈明与淮剧团一生捆绑在一起,一绑就是三十多年。任凭各种戏剧思潮的蔓延,在广阔而斑斓的世界的诱惑下,陈明和盐城市淮剧团却始终如一不改初衷,坚定地站在农民价值的立场,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与农民血肉相通。在习总书记为文艺指明方向的今天,陈明的剧作无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最好注解。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盐城市淮剧团自演出陈明剧作三十多年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根本原因。

  陈明成就了盐城市淮剧团,盐城市淮剧团也为陈明提供了用武之地。《菜籽花开》与以前的《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半车老师》等优秀剧目一起,共同为基层百姓带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并且也为盐城市淮剧团形成自身的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菜籽花开》是站在讴歌人性崇高美的高度,传递人间温情。

  苏北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孕育了陈明和他讴歌人性美的剧作。他的作品有清新的泥土芬芳,有田园的野趣,有油菜花的明快,还有水乡的秀美。有专家评价说:“陈明在架构戏剧矛盾和刻画人物时,从小处切入,淡处着墨,即便到了矛盾十分尖锐时也不剑拔弩张。”

  《菜籽花开》虽是以强烈的冲突展开戏剧情节,但冲突并非善与恶的对立,而是荣誉、名利与爱心责任的艰难选择。作者在该剧中用了文学创作上最能体现人性的“两难选择”式结构,一开场菜花的突然出现并叫顾双成“爸爸”,一下子将顾双成置于认还是不认,就是要名誉还是要情义的两难境地。两难选择结构驾驭着整个戏剧情节的发展方向,两难选择的矛盾又瞬间改变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夫妻间的难以调和、顾双成与菜花的超越血缘的亲情、田妈则站在女儿的立场上和顾家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编剧巧于编戏,在颇具戏剧性的事件中展开了一场对人性考验的心灵博弈。在博弈过程中,作家并没有陷入一味追求挖掘人性的思辨误区,不矫揉造作、不故作高深,用农家话写农家事,以抒情的笔调、轻喜剧的风格,拨动观众的心弦,让观众在审美过程中思考人性,最终在审美中感受人性的美好,让人心得到温暖。全剧共八个角色,没有反面人物,只有因误会而产生的矛盾。当真相一层层揭开后,所有的人都显现出人性中纯美的一面,犹如油菜花虽然普通却金灿灿放射出人性的光辉。

  《菜籽花开》以爱心和感恩之心,超越了世俗名利,呼唤人性美,传递人间大爱。

  三、《菜籽花开》站在戏曲审美和时代的高度,探索现代戏的表演方式,并对淮剧音乐唱腔进行创新。

  盐城市淮剧团从《鸡毛蒜皮》起,到最新创作演出的《菜籽花开》,在现代戏探索戏曲化的道路上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越来越显现其成熟的表演风格。

  该剧运用了戏曲传统程式的创作规律:节奏化、舞蹈化和情感化。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把程式作为一个体系去认识,寻找到了程式所包含的规律,没有简单套用传统程式,而是从生活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程式。比如,一开场,田春兰准备宴请领导乡邻时,擦拭茶杯的表演,配合着欢快的唱腔,手臂富有节奏感地上下转动,是很戏曲化的表演,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对生活做了夸张和美化。再有一些传统程式技巧也在该剧中得到了合理的运用,如表现一对少年儿童的天真烂漫,小女孩赶鸭子、小男孩淘气开心时的翻跟头,以及菜花拨开芦苇下河抓老河蚌等身段技巧。还有最后一场,顾双成夫妻顶风冒雨寻找菜花的双人舞的戏曲舞蹈身段表演,表现了冒雨行路找人的情境和剧中人焦急悔恨的心情。除了这些有着大幅度身段动作的表演外,男女主人公的举手投足也根据场景的需要,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戏曲的手眼身法步。《菜籽花开》相比盐城市淮剧团所演出过的现代戏,戏曲化的程度更近了一步。

  不同剧种、不同题材,戏曲化的程度是不同的,没有固定的理论尺度。淮剧历史悠久,早期受到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表演和剧目上都积累了很多财富。虽然盐城市淮剧团以演现代戏闻名全国,但剧团的演员都有传统戏的功底。《菜籽花开》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演员优美的身段、扎实的基功,而且也能彰显淮剧这个剧种的特色和优势。

  该剧在音乐唱腔上则更多地考虑到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一改淮剧唱腔拖沓的传统,耳目一新。音乐优美动听,唱腔好听上口。既乡土又时尚。该剧大量运用了适应性很强的自由调,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锡剧、沪剧、越剧等姊妹艺术,有清新明快、委婉抒情,也有悲凄哀婉、慷慨激昂,音乐色彩丰富、节奏鲜明、表现力强。其中不乏几个唱段能够单独反复欣赏,希望能流传下来,在戏迷中广为传唱。要振兴戏曲就一定要革新音乐,这个戏为缩短淮剧音乐唱腔与大众审美情趣的距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意见:第一是关于菜花并非顾双成私生子,为什么要认菜花为亲生的谜底是层层揭开的,第一层是出于对菜花的爱护,向她隐瞒她是母亲被坏人强暴后所生,这一层在戏的前面就已揭开。但第二层出于报答菜花母亲的救命之恩则是在最后揭开的。编剧是为了制造矛盾冲突,并让戏有悬念,但剧中没有写出让顾双成将真相隐瞒到最后的理由。

  第二是田妈让女儿装眩晕病,没看出装病是为了什么,在剧中没起到什么作用。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年鉴》主编、戏剧理论家)

  陈明(国家一级编剧):《菜籽花开》这个戏自2014年搬上舞台至今,已有近四年的时间,创作初衷是坚持我们盐城市淮剧团“三小”(小人物、小事件、小制作)的理念和模式,通过菜花寻父、顾双成认女这个故事,顾双成、田春兰、菜花、田妈、顾周全这组人物的情感抉择,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反映这个时代的人性之美,表现戏曲传统的向善的价值取向。在创作的过程中,这个戏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第一次出炉以后,参加了文化部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方片)展演,专家提出了很多意见,我们另起炉灶,重新打桩,对剧本作了颠覆性的改造;第二次是参加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选拔的过程中,本省专家对这个戏提出了许多意见,我们又进行了修改,也是一次比较重大的修改;第三次,就是为了能参加中国戏剧节,这也是这个团第二次参加中国戏剧节,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对这个戏又进行了第三次重大修改,邀请了河南的导演李利宏作为这个戏的艺术指导。这三次重大修改的过程,也是我们剧团这支队伍,包括我们主创人员在内,内心的一个蜕变和舞台呈现质的飞跃的过程。我们盐城市淮剧团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决不放弃!就算这个戏是癌症,我们也要想办法让它起死回生。中国戏剧节是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是《菜籽花开》能够继续前行的加油站!

编辑:顾海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