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龙卷风后365天 废墟上长出新家

2017-06-23 10:01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

  转眼间,“盐城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已经过去一年。2016年6月23日下午2:30左右,特大龙卷风裹挟着冰雹、暴雨,袭向江苏省盐城市的阜宁、射阳两地。狂风自西向东横扫9个乡镇29个村,导致99人遇难,875人住院治疗,3万多人紧急转移,直接损失近50亿元。

  回想起灾难来袭的场景,很多盐城人仍是痛彻心扉。然而,对于逝者来说,最好的祭奠莫过于亲人能好好生活下去;对于房屋倒损的受灾群众而言,最大的宽慰莫过于重建家园。

  灾难发生一周年之际,记者重访盐城。在曾经遭到重创的村庄,记者看到了“生活的烟火气”——早晨,人们走出家门,携带农具下田干活;下午,孩子们回到家,聚集在社区广场上玩耍;傍晚,油烟和菜香从厨房飘出……在这里,人们没有忘却那场灾难,但他们已经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信心。 

  废墟之上,重生出一座新城。

废墟上的希望,小网红有了新家

  小雅娟家的新房有100平方米,政府补助了5.5万元,自家只掏了3.5万元

  那是一场让亲历者永生难忘的灾难。

  经气象专家判定,“盐城6·23风灾”最强风力超过17级,73米/秒的风速已经接近了高铁飞驰的速度。龙卷风所过之处,树木折断、房屋倒塌、高压输电铁塔被拧成麻花,几十吨重的水泥船被吹得从水里倒扣在岸边。  

 

  去年6月24日,记者徐洋在阜宁县大楼村与南湾村的交界处,拍摄了一组两个孩子在废墟前快乐玩耍的照片。这张照片刊发后在朋友圈瞬间刷屏,随即不仅登上了《人民日报》,还被各大媒体及网络转载,两个孩子的笑容,给刚刚经历了劫难的受灾群众,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照片上的女孩叫潘雅娟,今年8岁,刚上一年级。去年风灾发生时,她在镇上的幼儿园上课。爸爸潘立龙带着她回到家,小雅娟看到家里的屋顶没了,伤心地问,“我们家的瓦怎么都没了?”“我们是不是没有家了?”

  第二天,住在镇上的姑姑带着孙子宋一波来看望小雅娟一家。看到消防官兵们在身后救援,小雅娟渐渐不那么害怕和惊恐,她和小波一起在废墟上开心地追逐玩耍……这一幕被徐洋抓拍下来。如今,这张照片被还原成真实场景,在“盐城抗击6·23特大龙卷风纪念馆”永久展示。

  一年了,原来的废墟也早已清理,隔着一条马路,就是潘雅娟的新家。今年5月份,潘立龙拿到了新家的钥匙。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新房有100平方米,政府补助了5.5万元,自家只掏了3.5万元。马上家里要开始装修了,他的脸上笑意止不住,“太满意了,以前怎么也想不到能住进这样的新房。”

  住进美丽新家,这里比以前更好了

  20个安置点、55万平方米的新房已经全面完工,不少居民已经入住

  小雅娟入住新家的故事,是这一年里,盐城灾后重建安置的一个缩影。

  今年5月至6月,记者连续重访盐城灾区,20个安置点、55万平方米的新房已经全面完工,不少居民已经入住,部分居民还在装修。在曾经遭到重创的村庄,“生活的烟火气”正在复苏。

  5月13日中午,在阜宁最早建成交付的陈良居委会安置点,叶久玲正在哄小外孙睡觉。她告诉记者,去年风来了,把家里60平方米的瓦房都刮垮了。叶久玲说,家没了,心里难过得要死。如今,他们一家住上了9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楼上楼下有3个卧室,干净敞亮。

  在射阳县陈洋安置点,61岁的赵玉兰坐在自家100平方米的新房子里感慨:真好。浅黄色的壁纸,粉红色的推拉门,干净整洁的厨房,这一幕让人很难想象,就在一年前,龙卷风把她的三间瓦房吹了个底朝天,房顶、墙全倒了,除了两张桌子和一台冰箱,什么也没有捡出来。

安居才能安心,与时间赛跑的重建

  通过推进灾后重建工作,不仅要让受灾群众达到灾前生活水平,还要优于灾前生活水平

  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住上舒适的新房,江苏全省总动员,几乎就在抢险救灾的同时,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灾后重建工程已经启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建成了769套临时安置用房。同时完成了20个安置点的全部规划。”盐城市灾后重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锋说。

  短短一年,盐城建设20个集中安置点,居住面积近55万平方米,用掉了19.87万立方米混凝土,2.57万吨钢筋,27.71万立方米砖头,灾后重建总投入16.79亿元。

  “一般县城的房子一平方米的水泥也就是45公斤,我们要求达到50公斤。主体结构是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射阳城建集团项目管理公司副总吴海洋说,在房屋外墙上,还采用了保温材质,“每一片瓦上都是打了钉子的,以后刮风也不会受影响。”

  安置点重建速度要快,质量也要严格把关。阜宁县城投公司副书记陈慧淼介绍,为确保每天按时效进度向前推进,按时交付安置房,每天都有专人在工地巡查,发现质量问题第一时间交办,跟踪落实。

  自家的房子建得怎么样,群众也能参与监督。在孔荡安置点,74岁的老泥瓦匠孙久生就是监督员之一。每天上午和下午,他都要和3个同伴一起,在3万多平方米的安置点“巡逻”,发现质量问题立即上报。

  今年6月底前,5164户受灾群众将全部入住新家。新家舒适宽敞,周边配套也更加完善了。“通过推进灾后重建工作,不仅要让受灾群众达到灾前生活水平,还要优于灾前生活水平。”盐城市政协副主席、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说。

家门口就业,生活也有了保障

  受灾农户在村子旁的农庄工作,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

  从废墟上夯下第一块砖开始,盐城就着手居民增收的重建工程。如何让有了新家的村民能够持续富下去,才是真正的头等大事。

  在射阳县海河镇旭日安置区,12位受灾农户就成了“上班族”。去年7月开始,在村干部的牵线搭桥下,他们来到村子旁的绿禾生态农庄工作,每天负责采摘油桃、锄草等工作,一个月下来,能拿2000多元。

  为让受灾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利用草编和农民画两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射阳经济开发区在陈洋安置点附近打造了一条创业街,邀请民间艺人免费上课。

  顾乃秀是陈洋居委会的一名农民,去年风灾,家里的房子倒了。在村干部的鼓励下,顾乃秀来到培训班学习。学画刚3个月,她就创作了6幅画。前不久,有3幅画作卖了800元。还有一幅名为《人勤家业旺》的作品获了奖,卖了4000元。

  最近,阜宁县吴滩街道立新村党总支书记陈红明也很忙。风灾前村里有几十户人家养猪挣钱。龙卷风过后,猪圈没了。为此,陈红明和几个村民提出,要在立新桥东面建一个高标准的养殖场,养猪年出栏量能达到7000-8000头,能吸纳30多名村民就业。“我们向政府提出这个想法后,党委政府也很支持,派出专门的干部与村民一起,到各部门去办手续。前后只花了20多天。”此外,在204国道西面,陈红明和大家商量,还要建设一个钢架大棚,里面可以养虾、种西瓜,这样一来,80-100位村民就业也有着落了。

  居民生活在慢慢变好,风灾中受损的三产服务业的“元气”也正逐渐恢复。据顾云岭介绍,盐城阿特斯协鑫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是受灾最严重的企业,总损失达12亿元,今年4月15日全面恢复生产,随着设备出新、技术提升,年产能较风灾前还提升了20%以上。

编辑:张文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