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磅礴力量 重建美丽家园——写在“6·23”抗灾救灾一周年之际

2017-06-23 09:05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周俊 范进 字号:

  6月17日上午,盐城“6·23”灾后重建最后一个集中安置点——阜宁县板湖镇孔荡村安置点进行公开摇号选房,282户受灾群众即将搬入期盼已久的新家。至此,全市灾后重建20个集中安置点5164套灾民新居全部建成交付,阜宁、射阳受灾群众喜圆安居梦,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当初作出的一周年之际全部“交钥匙”的承诺。“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过去近一年,记者在30余公里长的龙卷风风带沿线看到,曾经遭受创伤的土地上,神奇般崛起一排排崭新的小楼、一个个美丽的村庄。

  市委书记王荣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感慨,“这次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取得的成绩,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依靠我们党组织这个主心骨,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困难;只有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才能汇聚八方力量和资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重建;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发掘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强大动能,我们的事业才会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只有坚持发展不动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才能抵御各种风险,夯实造福百姓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锤炼盐城担当

  去年6月23日,我市阜宁、射阳部分地区突遭特大龙卷风冰雹袭击,4.55万人受灾,7231户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灾情之重在盐城历史上罕见。来不及悲伤和感慨,当抢险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灾后重建马不停蹄地展开。省委书记李强三次深入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指导救灾工作,要求优质高效建好美丽家园,让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新家,过上放心安心舒心的幸福生活。

  “要把灾后重建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民心工程,把灾区集中安置点建成安居乐业、环境优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市委、市政府迅速对灾后重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根据群众意愿,我市规划建设20个集中安置点5164套农房,其中4个较大规模的集中安置点以美丽乡村标准建设,16个一般规模的集中安置点以康居村庄标准建设。

  抗灾时,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无私奉献,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在废墟上屹立不倒的坚强力量。灾后重建时,我市党员干部继续发扬这种坚韧不拔和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与受灾群众一起携手共建美丽家园。“一村一干部、一伤一医护、一户一党员”,群众在灾后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有人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精神在传递,力量在汇聚。

  金沙湖旅游度假区重建过程中,管委会规划局长杨阿娣从谋划开工到对外开放,一直奋战在现场,吃住在工地,中间一次都没回过家。连续近20天没有见到妈妈的儿子哭喊着找妈妈,不忍拒绝的父亲只好把孩子带到景区。星光下,母亲抱着儿子一起流泪。

  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阜宁县党员干部共计走访受灾群众9752余户11260人次,做到安置点群众走访全覆盖,质量回访百分百。南湾安置点92幢房子于4月10日交付,目前大多人家在装潢,十几户已经搬家。正午的阳光中,南湾村党总支书记王家仲还在安置点处理房子的相关事宜。记者看到,村党群服务中心正面的墙壁上一行字分外亮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

发扬铁军精神,铸就盐城速度

  在“6·23”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党组织如同坚强堡垒,迅速凝聚了人心、汇集了各方合力,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巨大力量喷薄而出,绵绵不绝,彰显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制度优势。

  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动员、全力以赴投入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广大党员干部、各系统各行业员工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危难之中大显身手,谱写了“大爱无疆难忘怀,齐心重建新家园”的崭新画卷。阜宁、射阳两县不等不靠、主动开展灾后重建,东台、大丰、盐都和市城投集团等9家单位对重灾区阜宁县给予重点援建和对口援建。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也伸出援手,捐资6000多万元援建阜宁孔荡安置点,充分展现血浓于水的两岸同胞情。

  盐城是革命老区,盐阜儿女与新四军一道英勇抗战,共同铸就了铁军精神。今天,在这次“6·23”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战场上,当年铁的信念、铁的团结、铁的作风、铁的纪律犹在。“我们立足防台抗震,始终将质量放在首位。”市灾后重建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锋说,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先后经受了高温酷暑、连续阴雨和寒冬低温天气的考验,各对口援建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科学组织施工。一年时间里,1万多名建筑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监理人员等吃住在安置点建设工地,抢晴天钻雨隙,争分夺秒抢工会战。

  6月7日下午,刚搬入阜宁县板湖镇孔荡村新居的孔德军来到阜宁县供电公司板湖供电所,代表灾民邀请供电所员工们一道去吃乔迁酒,所长付卫民婉谢了他的盛情。在孔德军看来,大伙之所以能搬入精装修的安置楼,离不开供电公司的努力:安置点立项后,首先入驻的电力职工勘察后便立即引入电源;灾民搬入新居后,电力职工又帮忙进行设备调试、指导安全用电,一路走来,每一家都得到不少帮助。

  旭日东升,霞光普照。沐浴着朝阳,阜宁县硕集社区东崔安置点里家家户户墙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格外醒目。“看到五星红旗,心里就有一股劲,感到特别踏实。”47岁的蔡芬动情地说。谈起这一年来的变化,东崔村一组组长崔建岭和许多老百姓一样感触颇深,“不是共产党,不是社会主义大家庭,我们灾民哪会这么快搬进新居?”

群众顽强自救,汇聚盐城动能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次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市委、市政府紧紧依靠群众,发掘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强大动能。全社会和衷共济,全市上下患难与共,干部群众同心协力,铸就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再一次验证了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力量。

  “我们有志气发展经济,在奔小康的路上不掉队!”“中国好人”、立新村党总支书记陈红明话语铿锵。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阜宁吴滩街道立新村民重建了家园。为增加收入,自强自立的乡亲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一些受轻伤的人恢复后就在安置点工地做工。小规模养猪是立新村的传统项目,一场风灾,毁了家园也毁了这个产业。负责建设立新安置点的三箭建设集团老总张以明果断决策:每年出资50万元,持续3至5年,扶持灾区创业致富,成立阜宁立新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养猪基地建好后,公司将分户发包,集中养殖。

  “顾乃秀创作的两幅农民画卖了8000元!”最近,在射阳县经济开发区陈洋安置区,58岁的家庭妇女顾乃秀成了“新闻人物”。她学习农民画不到三个月,先是在5月中旬获了奖,现在又挣了钱。当地党委政府围绕特色文化帮助受灾群众创业增收,经过老师们的培训指点,顾乃秀等农村妇女很快巧手画出了沾着泥土芳香的画作,受到市场的青睐。

  “党和政府对灾区重建这么重视,不仅让受灾户住进了新房,还为我们打开了创业致富的一扇门,我们要用手中画笔来歌颂党,展现我们的新家园。”劫后重生的农家妇女们由衷感到生活更有盼头了。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