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里听村民诉说心声——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2017-05-14 07:25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周 樑 字号:

  “我这个太阳能漏水了。”“别担心,我来联系人帮你修。”前几日,村民崔立顺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发现水管破裂了,正当他愁眉不展时,想起家里有统一发放的安置点质量投诉联系卡,于是随即拨打上面的一个号码,联系人李新鑫接到电话后立刻给出了答复。

  5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阜宁硕集社区东崔安置点,跟随附近的村民来到崔立顺新房中参观,崔立顺提起上述发生的一幕。“我头一天中午打的电话,第二天上午就来人解决了问题,政府对我们太好了。”崔立顺的感叹引起在场村民共鸣,纷纷为政府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快速服务、贴心服务叫好。

  今年75岁的崔立顺是阜宁县安置点中第一家搬新房的受灾群众,之前一家5口人居住的3间瓦房被龙卷风摧毁。自摇号拿到安置房钥匙后,一家人立即着手装修,目前这套14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已经被附近村民视作安置房的装修样板房。

  “这个房子太大,四室一厅两卫一厨,原想省一省,到后来还是没省下来,水电、油漆、地板,加上家电家具,还有特意为孙女添置的公主房,共花了11万多,我敢说和城里商品房没差别。唯一的问题是,个别旧家具和现在装修风格不协调。”崔立顺指向屋内一台老式大衣柜,和新家具作了对比,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房子漂亮,质量更没得说,我们老百姓自己根本建不出这么好的房子。”刚忙完党群服务中心事情的村民组长崔建岭接过话茬激动地说。“6·23”风灾中,崔建岭的两层小楼屋顶局部被掀,靠着领取的8960元补助款,房子很快修缮一新。同时,他也对安置点的建设一直关注,“那会儿我天天来,地上先浇的混凝土地坪,足有15公分厚,再扎钢筋笼,钢筋量是我们老百姓自己建房用量的好几倍,然后立模建框架,和农村的房子结构力有本质不同。”崔建岭说,老百姓建房用不到这么多的钢筋,安置点房肯定“100年没得坏”。

  聊起新房和旧居的巨大差距,69岁的朱红翠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冒出一句方言,“让我住缺料子”。用她的话就是说,“做梦也没想到会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始终觉得自己住新房子一时还不适应,并连声表示“凭自己建这么好,不可能!”

  踏入朱红翠的家,客厅内原木茶几和上白下绿的钢化漆墙面互相映衬,让整个屋子显得宽敞自然;车库内摆满了电三轮、农具等物品,方便老人的日常生产生活。“我老伴去年在灾后重建中做小工受了伤还没完全好,房子只装修到了一楼,都是简装,二楼还空着,等老伴身体好一点,再好好收拾下。”说着说着,朱红翠的脸上露出憧憬的笑容。

  “身有所栖,心有所寄”。登上二楼露天阳台,凉风送爽,安置点内视野开阔,一座座白墙青瓦中式小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绿化带中一棵棵新种植的3米高桂树迎风起舞,远处新房装修的电锯声、敲打声此起彼伏,老人小孩在新家园中怡然自得,一番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