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眼守护生命共同体 ——盐城移动创新搭建湿地“珍禽守护”平台侧记

2017-04-27 18:28 来源: 字号: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个女孩她曾经来过……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多年前,护鹤女孩徐秀娟的故事感动了亿万国人,也让“那片芦苇坡”——盐城丹顶鹤保护区被世人所知,如今保护区早已升级为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每年1900只(约占世界90%以上)的野生丹顶鹤都会在这里越冬。近年来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开展湿地修复到整治外围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为活动的影响,为丹顶鹤等珍禽营造了优良的栖息环境。而这其中,盐城移动搭建的“珍禽守护”项目功不可没,通过它为保护珍禽架起了一张安心、高效的“天网”。

  说到这张“天网”,它的首次亮相还要从那次央视纪录片的拍摄追溯起……

  不间断的“千里眼”揭开丹顶鹤夜栖面纱

  2015年10月,中央电视台《鸟的迁徙》摄制团队来到盐城保护区,专题拍摄丹顶鹤来盐的越冬场面。

  丹顶鹤生性敏感,即使在夜间休息时也时刻保持着对周围环境的警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惊扰它们。为确保真实还原野生丹顶鹤的生活场景,央视团队与保护区方面对拍摄提出了严格要求——“要在不给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前提下清晰地拍摄到丹顶鹤的日常活动。”因拍摄地点位于近海滩涂深处,纯基站覆盖已难以满足拍摄所需的视频传输要求,盐城移动工作人员在保护区的指导下,积极与央视团队对接,提出通过“千里眼”高清视频平台对丹顶鹤生活区域进行远程监控及实时画面传送的建议方案。由于《鸟的迁徙》节目首播采用现场连线的直播方式,传输质量要求极高,必须一次性连线成功。可想而知,这次的协拍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个让人挠头的难题,从接到任务到正式开拍,余留的施工时间仅有20天左右,而此时已是深秋,移动技术人员冒着秋季的寒冷和湿地的潮湿,抓紧丹顶鹤南迁抵盐的时间窗口,提前进行网络情况测试、传输资源摸排及现场勘查设计,同时确认监控范围、时间及夜拍清晰度等要求,为网络接入做好全方位保障。通过对丹顶鹤觅食、栖息的密切观察,工作人员在最短时间内确立了4个最易拍摄到有效画面的监控点位,架设好8个360度高清摄像头,并为设备加装自然伪装防止鹤群受惊扰,充分做好了视频监控和传输的硬件保障。此外,针对湿地无法直流供电的情况,他们又调动多组蓄电池保障监控设备24小时不间断供电。

  努力最终换来了回报,2015年10月29日起,《鸟的迁徙》栏目在央视《新闻直播间》中连续播出,节目特别介绍了盐城移动的视频支撑作用,现场监控能够清晰拍摄且不打扰到到鸟群的栖息情况。10月31日晚6点,“千里眼”平台的后台监控中心更传来好消息,“千里眼”成功在国内首次拍摄到了野生丹顶鹤夜晚栖息的画面,并在节目现场连线中,相关画面清晰地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

  “竭诚服务”铸就完美“珍禽守护”

  能够解决因滩涂面积广袤,人工巡查守护难以兼顾周全的问题;能够解决因鸟类活动范围大,无法进行跟踪监控的问题;能够解决GPS定位只有位置信息,对现场实际情况难以及时掌握的问题......基于这次临时性拍摄任务的成功合作,让保护区方面看到了视频监控手段在助力候鸟保护工作上的优势,“珍禽守护”视频监控项目应运而生。

  “珍禽守护”项目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个“高、大、上”的工程——一来视频监控设备必须架设在高处;二来工程规划涉及的监控点位多达40个,自南向北,贯穿盐城沿海的五个县区的湿地滩涂;再者,视频监控保护的对象是天上飞的珍禽。然而,从临时性的“千里眼”监控小网,到长期固定的“珍禽守护”大网,这之间是一个质的飞跃,相关工作的难度系数也是翻了数倍。起初保护区方面对“珍禽守护”一期工程视频监控点的要求是立杆安装,就是在规定了经纬度的指定地点竖起独立塔杆,将监控摄像头安装在顶端,而就是这个看似最直接最常规的方案,在一番科学论证后被推翻了,立杆在滩涂湿地地区容易造成不确定的因素,海风很可能会对竖起的独立线杆造成倾斜,同时立杆的地方都在滩涂深处,没有固定电源持续供电,而临时发电既不实际,成本也难以承受。方案推翻容易,可“再造”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盐城移动随即成立项目方案优化小组,项目经理们很清楚,时间不等人,他们结合前期经验,参照保护区需求和湿地自然环境,很快拿出了新的施工方案——依托保护区沿线的通信基站,在不影响运维的情况下,在基站上的高空点位安放视频监控。为了寻求最佳位置,项目团队深度驻点,重新走访新方案中的每一个拟定点位,现场测试可行性,并绘制可视范围草图。功夫不负有心人,方案很快得到了保护区的认可,“珍禽守护”一期工程在没有延迟一天的情况下顺利完工。

  首期工程按时保质完工之后,保护区也迎来了一件热闹的大事——放飞“小五”。“小五”是一只因落单而被救助的明星丹顶鹤,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下很快恢复健康,即将放生野外。这是一次不同往日的放飞行动,“以前对丹顶鹤放飞的后续情况很难掌握,而现在有了这些天衣无缝的‘天眼’则省心了很多,一有情况就能及时处置到位。”保护区的高志东主任对此次放飞充满了信心,在放飞24小时后,安装在小五背上的GPS设备很顺利地传回了一切正常的数据,后台监控大屏上也第一时间精准切换到了小五所在区域。

  步步为营,筑牢候鸟保护防线

  每年,随着冷空气的来临,大批的候鸟会逐步来到保护区,但也引来了不法分子。10月中旬以后,保护区管护科巡护人员都会在边防支队派出所干警的协助下,对非法狩猎进行打击。但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巡查人员带来了很大不便,“到处都是沼泽,脚下一定要注意。”工作人员刘小雨介绍说,“在湿地行走,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土是平的不要走,尽量走有脚印的地方;二个是可以用脚试探,土能动的不能走。除了脚下问题,大家还要留心偷猎者布下的陷阱和冷枪。”这一切绝不是危言耸听,偷猎者们常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保护区,躲在芦苇丛中搭草棚,长期驻扎,用网捕野鸭,用毒药下鸟……再偷偷运出保护区贩卖。盗猎分子还设下各类捕杀动物的机关,往往也很容易误伤到人。而“珍禽守护”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保护区内因盗猎而破坏生态的问题,让候鸟保护变得高效而安全。沿海高空瞭望监控点位,采用的是62倍光学变焦的200万高清激光一体化重载云台设备,能对保护区进行24小时全方位的监控,单点监控区域可达5公里,通过视频综合管理平台,数据成像能第一时间连接景区的液晶大屏或者4G终端APP,实现实时、统一的视频数据显示,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它能随时了解各区域状况,有效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据了解,项目建成后,保护区已经通过监控及时发现并阻止了4起私自驾车闯入保护区的行为,有效保证了保护区内候鸟的安全和正常栖息。“后台大屏仅需7分钟即可将重点监视范围扫视一遍,异常动静可以高清拉近确认,晚上还有红外线监控,如今在屏幕前看候鸟就像看着满院子散养的家禽一样,私闯保护区甚至是偷盗偷猎的行为更是无所遁形了!”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都很有感慨。

  接下来,“珍禽守护”项目还将打造保护区湿地风貌全景式体验,通过展厅显示大屏、VR实时感受4K高清的湿地风貌,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湿地滩涂芦苇摇曳、珍禽飞翔的美景。

  随着覆盖了境内候鸟迁徙区域和湿地的高空视频监控项目的实施,候鸟保护已真正构筑起了一张安全、高效的“天网”。未来,盐城移动和保护区将进一步运用好“珍禽守护”平台,把候鸟保护的“天网”打造的疏而不漏。

编辑:胡丽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