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射阳县举行“勇挑大梁作贡献绿色低碳当先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专场,生动介绍射阳县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的实践与成效。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两者同频共振、深度耦合,发挥着战略性、支撑性作用。近年来,射阳县以敢为人先的担当、开放包容的姿态,持续推进“双创融合”,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筑强创新主体,夯实产业根基。射阳县始终将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深入实施“扩量提质”行动,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目前,全县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14家。今年1至9月,全县482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20.45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16.62亿元,规上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速达17.1%,多项指标实现跃升。
在产业发展层面,传统产业绿色智能化转型,以“智改数转网联”为主线,前三季度销售增长10.9%。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聚焦新能源动力电池和风电装备,射阳经济开发区推动比亚迪动力电池、立讯精密等龙头企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数字+海洋”,依托射阳经济开发区,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以射阳港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系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搭建融合平台,激活协同动能。射阳县以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服务体系为目标,推动各类创新平台从“有”到“优”、从“散”到“聚”。成功建设南大高新技术、河德智能装备、射阳大米产业、风电产业、中华绒螯蟹等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射阳港(南京)离岸科创中心和射阳(苏州)协同创新中心建成运行。探索“异地孵化+射阳转化”“离岸研发+射阳制造”合作新模式,实现“研发在外部、转化在射阳”的开放创新格局。
在加强技术攻关方面,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按照“优势互补、领域匹配”原则共建高能级实验室,加快产业链前沿先进技术研发和攻关。远景能源首款搭载自研全集成传动链的海上大兆瓦风电机组成功下线。中车时代新材研发国内首套可回收热固性树脂叶片。CQC全尺寸叶片试验台全面竣工。金刚星锻造自主研制出大马力拖拉机。凯立达科技研发的首台车船尾气制冷制冰机组即将量产。“和盈黑鸡”“申江一号”“宁香菊”等先后获农业新品种认定。
同时,射阳县深化产学研合作。今年以来,全县开展校企产学研对接活动18次,达成合作96项。合德镇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推动锡斌光电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共建万级无尘光学实验室;助力赛福探伤联合中国特检院打造赛特检测中心,2项产品获评省“首台套”装备,填补领域空白。
优化创新生态,汇聚要素资源。射阳县从政策、人才、金融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全力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优质发展环境。出台《射阳县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兑现科技奖补资金4668万元,惠及企业253户次。升级“黄海明珠人才”服务品牌,人才绿卡办理时间缩短超50%。落实“真金白银”激励政策,迭代“黄海明珠人才射阳计划2.0版”,按月足额发放补贴。截至10月中旬,累计兑现补贴4651.99万元。通过“射阳云聘”等平台,持续招引大专及以上人才2625名,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动“苏科贷”扩面增量,联合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银行开展“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切实缓解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难题。
潮涌黄海,创新不止。站在“十五五”开局的新起点,射阳将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为战略牵引,持续深化“科企培育、平台提升、生态优化”三大工程,全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中国式现代化射阳新实践注入更强动能、书写更美篇章。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刘景文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严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