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1930年5月生,安徽无为人,“七一勋章”获得者、人民作曲家,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音乐金钟奖及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现任上海音乐家协会顾问。他10岁加入新四军,从革命队伍中的小战士成长为新中国著名作曲家,用一生践行“把心交给祖国”的誓言,创作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红旗颂》等作品穿越时空,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在革命熔炉中淬炼初心
吕其明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吕惠生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旧中国报国无门,回到家乡安徽无为办教育、办报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张云逸司令员率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进入皖中地区发动群众抗日,吕惠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协助新四军筹集大量弹药和粮饷,后进入淮南抗日根据地,任江苏仪征县县长。1940年,得知新四军文工团需要小队员,父亲毅然将仅10岁的吕其明和姐姐吕小晴送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抗敌剧团,1941年1月,他转入新四军第二师抗敌剧团。
让吕其明终生难忘的是一次特殊的演出。日伪军“扫荡”刚撤退,村子里的房子还在燃烧,新四军干部战士救火后,剧团就搭起土台演出。有个节目讲述哥哥不在家时,全家惨遭鬼子杀害,她逃难回来向哥哥愤怒控诉鬼子的暴行,台下老乡刚经历同样遭遇,台上台下哭成一片。当演员唱起“种子下地会发芽,仇恨入心也生根,不把鬼子杀干净,海水也洗不清我心中的恨”时,一位青年当场跳上台要求参加新四军。这件事让吕其明深刻懂得,革命文艺要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要到战斗最需要的地方去。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重建新四军军部,组编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后来军部和二师抽调指战员支援七师,吕其明被调往七师文工团,与父亲工作在同一根据地。1941年5月1日,无为县建立皖中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县一级政权,吕惠生任县长;1942年5月,皖中行政公署成立,吕惠生当选行政公署主任。他任内主持制定《新四军无为县保障人权条例》,团结各阶层抗日力量,还动员21万民工挖土40万立方米,扩建加固黄丝滩江堤,保障数百万人民的财产安全和生产,老百姓将新堤命名为“惠生堤”。
1943年初,日伪军集中5万兵力对皖中根据地进行毁灭性“扫荡”。吕其明随部队出发前突降大雨,队伍在漆黑的雨夜中行军,战士们解下绑腿带接成长绳相互牵引。天亮时,师部机关被敌人包围,枪声、炮弹声四起,日本战机轮番轰炸,山顶展开惨烈白刃战,文工团的郑佩腿部负伤。师首长命令警卫团杀开缺口掩护突围,文工团四五人一组分散行动。吕其明所在小组冲下山后,被十来户村民领到后山石洞藏身,山洞不大,人直不起腰,老乡送来稻草铺垫。小组里的管荫生用羊皮大衣换了些锅巴,他们靠着这些食物在山洞里坚持了七天七夜。其间鬼子两次搜山,老乡始终异口同声地说山上没有新四军。70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吕其明仍动情地说:“是老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我们。”
在时代旋律中坚守使命
吕其明的音乐之路,离不开启蒙老师贺绿汀的指引。在二师抗敌剧团时,贺绿汀从上海前往延安途中因敌人封锁,在二师停留三个月指导剧团。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贺绿汀在树下拉小提琴,优美的旋律吸引了吕其明,当时他还不知道那是贝多芬的小步舞曲。贺绿汀亲切询问他的情况,鼓励他:“你现在正是学拉琴的时候,快叫爸爸给你买把小提琴吧。”这句话让吕其明激动不已。贺绿汀教剧团唱了《1942年前奏曲》《胜利进行曲》《游击队歌》等合唱作品,在他的指导下,剧团音乐水平大幅提高。吕其明模仿贺绿汀用军号曲牌写了四部合唱,在剧团联欢会上演出时深受好评。1946年,七师部队在山东打下鲁南峄县,缴获的唱片中包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管荫生为大家播放并讲解,吕其明陶醉其中,立志写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交响乐,从此拼命练琴、作曲。
1945年9月1日,在老乡家的菜油灯下,15岁的吕其明和六位战友面对党旗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的父亲吕惠生在新四军北撤时,被国民党收编的伪军扣押,在敌人的引诱和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临刑前,吕惠生写下绝命诗:“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忧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牺牲时,他高呼“中国和平民主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父亲的壮举成为吕其明一生的精神动力,他说:“我是踏着父亲的足迹一直前行的。继承父亲的遗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祖国,就是我的人生信条。”
1949年11月16日,吕其明随华东军区文工团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走上专业作曲道路。在党组织的关心下,他进入贺绿汀任院长的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和指挥。他深入基层、工地、部队,全身心为时代创作,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红日》《白求恩大夫》《庐山恋》《南昌起义》《城南旧事》《雷雨》《子夜》《焦裕禄》等60多部电影和200多部(集)电视剧作曲,其中《红日》为合作作品,创作十多部管弦乐作品和300多首歌曲。
1956年,26岁的吕其明接到为影片《铁道游击队》创作插曲的任务,结合在抗日根据地的生活经历,采用山东民歌元素,创作出《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曲至今广为传唱。1965年,他受命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创作序曲,回首燃烧的村庄、硝烟弥漫的战场、奋勇杀敌的战士、血染的红旗和天安门的胜利红旗,吕其明热泪盈眶、乐思泉涌,仅用七天就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红旗颂》。这部作品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描写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的激动情景,自首演以来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上演率最高的作品之一,还被评为“二十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
用毕生创作致敬家国
艺无止境,吕其明始终觉得创作《红旗颂》时“功力尚浅”,几十年来反复推敲修订,直到2019年——《红旗颂》首演54年后,才最终定稿,将其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的另一部代表作《使命》,是建党80周年时为同名大型文献片谱写的乐曲,他说这两部作品“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赤子之心,对革命的坚持,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性的表现”。
吕其明的创作理念始终是“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这九个字。他说:“写东西为谁?要有群众观点。我首先考虑群众能懂。这九个字是我的奋斗目标,也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群众观念的表现。”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授勋章。
吕其明为纪念父亲英勇就义八十周年,创作了管弦乐《无尽的思念》(一个烈士后代的心声)。2025年4月3日晚,“吕其明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作为本届“上海之春”主体演出项目,由张亮执棒上海爱乐乐团,汇聚众多名家演绎他的经典之作。音乐会以《红旗颂》开篇,《无尽的思念》首度亮相,还上演了《铁肩担道义》《微山湖》《焦裕禄》《铁道游击队》《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作品。演出结束后,95岁的吕其明走上舞台致谢,向观众深情回忆自己的经历,他说:“一定要老百姓听得懂,能产生共鸣,才是好作品。”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倪静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