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射阳县特庸镇党委书记许宇悦、镇长薛志松带领镇、村相关工作人员,专程来到该镇金山村村民陈德华家中,将镌刻着美好祝愿的寿匾与饱含心意的祝寿金送到陈德华母亲王玉霞老人手中,向这位刚迎来百岁生日的老人致以最真诚的祝福。一时间,陈家小院里笑语盈盈,暖意融融,这份来自镇政府的关怀,也让老人五代同堂的幸福生活更添了一抹亮色。而这位百岁老人,不仅有着令人羡慕的美满家庭,更因一双巧夺天工的手,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百岁绣娘”,她的故事里,藏着跨越百年的温情与传承。
一针一线,岁月留痕
70多年前,王玉霞还是一名年轻的母亲,夜晚,她常坐在桌边,借着煤油灯跳动的火苗,将大儿子穿小的粗布褂子拆开,仔细丈量尺寸、裁剪布料,一针一线缝制成二儿子合身的新衣。这样的夜晚,在她抚养七个子女的年月里数不胜数——孩子们的衣裤、鞋袜,几乎都出自她那双布满老茧却格外灵巧的手,即便兄弟姐妹轮流穿“改款”衣物,每件也始终干净整齐。
如今,已过百岁的王玉霞依旧没有放下手中的针线。孙辈们网购的衣服不合身时,只要把衣物递到她手中,老人便会熟练地戴上老花镜,手指捏着绣花针轻轻一捻,线就稳稳穿过针孔,整套动作娴熟流畅,完全看不出是一位百岁老人。拆缝线、量尺寸、重新锁边,她坐在椅子上专注忙碌的模样,宛如时光定格。百岁的王玉霞,依然坚守着这份手艺,成为当地人口中的“百岁绣娘”。
一言一行,家风传承
“岳飞背上的字,可不是随便绣的!”70多岁时,王玉霞常搬把椅子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给围坐成一圈的孙辈讲评书里的故事。那时家里的半导体收音机每天都会播放刘兰芳的《杨家将》,她每次都听得格外入迷,故事里的细节更是记得分毫不差,还会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听。大孙子陈军至今清晰记得,祖母讲起杨六郎驻守边关的情节时,眼神里满是崇敬。而当说起以镇命名的胡特庸烈士的战斗事迹时,她又会格外严肃,反复叮嘱孙辈:“现在的好日子,都是烈士们用命换回来的,你们一定要记牢这份恩情。”
受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弟弟影响,王玉霞一生话不多,性格温和,却有着极高的涵养。邻居孙月鹏说,与王玉霞做邻居近60年,从未见她跟人红过脸、拌过嘴。谁家孩子哭闹不止,她会笑着从家里端出自己攒下的糖,耐心哄劝孩子;年轻时,每到农忙时节,邻居家收麦子缺人手,她只要有空,就会主动上门搭把手。村里偶尔有闲言碎语,她从不多嘴传话,总是温和地笑着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体谅一下,矛盾就少了。”这份通透与善良,让她成了金山村人人敬重的“老好人”。
 
一家一院,幸福安康
如今,王玉霞的大家庭已发展到42人,五代同堂的日子里,处处都藏着化不开的幸福与孝心。“妈,今天煮了你爱吃的红枣粥,刚盛出来,您慢些喝!”每个月的第一天清晨,大儿媳孙良英都会端着一碗温热的红枣粥,轻手轻脚地走进王玉霞的房间。自30多年前丈夫去世后,王玉霞便开始在四个儿子家轮流居住;后来三儿子不幸离世,老大、老二、老四家依旧坚守当初的约定,坚持每月轮流照料老人的日常起居,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二儿媳孙宣红始终记着老人爱吃甜食,每次赶集市,都会特意挑选最饱满、最香甜的大枣带回家,悄悄放进老人的零食罐里;四儿媳韦秀琴则把照顾老人的细节打理得妥妥帖帖,定期给老人剪指甲、梳头发,总能将老人的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三儿媳张小梅即便不住在同一屋檐下,也常带着为老人精心挑选的合身新衣服、爱吃的点心,专程回来看望婆婆。79岁的大女儿陈新玉,每次和86岁的丈夫一同来看母亲,都会提前打电话贴心询问:“妈,这次我们过来,给你带份软糕好不好?你要是想吃别的,也跟我们说。”除了子女、儿媳,其他两个女婿以及孙辈们,也总会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专程来看望这位百岁老人,陪她聊聊天、解解闷。
王玉霞的百岁安康,也藏着一套简单易坚持的生活习惯:平日里不抽烟、不喝酒,每顿饭都会搭配足量的蔬菜,从不挑食偏食,如今虽已百岁高龄,却始终没有“三高”等老年常见疾病。虽然耳朵有些聋,但她依旧能够生活自理,不仅能自己叠被子、整理衣物,天气好的时候,还会搬把小凳子坐在门口,笑着看村里的孩子们追逐打闹,眼神里满是慈爱。正如金山村党总支书记丁永吉所说:“陈家代代相传的孝老爱亲家风,就是老人最好的‘长寿秘方’。我们也会持续号召全村村民向他们学习,让这份温暖的好家风在金山村长久传递下去。”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宋晓华 通讯员:杨泽贵 张建忠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徐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