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7日,第六届“江苏青年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办,来自全省考古单位、博物馆及高校等10余家学会理事单位的110余名青年学者齐聚盐城,共同探讨考古工作中的热点话题。
本届学术研讨会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历史时期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为主题。学术研讨会特邀专家李银德、燕生东分别以《江苏秦汉考古的发现、特点与展望》和《东部沿海地区早期两大盐业生产体系》为题,开展精彩学术报告。学术交流阶段,24位青年学者围绕“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历史时期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主题分享了各自关于东周、秦汉、唐宋、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学研究成果。
作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东道主,盐城考古的发现备受关注。刘薛艳、徐勇、孙树林、杨董辉、李泽群5位青年学者围绕盐城盐业考古、遗址发掘、墓葬研究、水工科技、科技考古等内容作相关汇报。其中,《盐城串场河流域盐业遗存考古调查》报告,实证“串场河流域在很长时间内拥有东侧盐业聚落和西侧里下河农耕聚落交融的盐文化区域社会”;《盐城沙井头遗址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报告,不仅证明在汉武帝正式设置盐渎县之前,这一地区已经存在一定规模的盐业生产基地,而且还表明当时已有专门的行政监管机构对盐业生产进行管理和监督;《盐城沙井头遗址明清僧侣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讨论4座僧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葬俗及明清盐城县寺庙等问题,对研究明清时期盐城地区佛教葬俗、社会经济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埽工技术初步研究——以盐城为例》介绍了盐城地区东闸水工遗址情况,该发现为大运河考古增加了全新资料,为沿海地区海潮倒灌灾害研究、海陆变迁及水利设施建设等课题提供科学资料;《联通南北——盐城出土原始瓷的跨区域流通研究》,通过讲述“盐城地区出土的原始瓷主要来源于浙北或苏南地区”的发现,还原了盐城作为当时的重要中转枢纽,“承担着江浙一带在东周时期生产的原始瓷向北方输送的功能”。
记者获悉,江苏青年考古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六届。学术研讨会旨在充分发挥江苏省考古学会组织协调职能,致力于搭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邀请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分享报告、点评成果,有效拓宽了省内青年考古学者的研究思路、提升研究水平、培育学术增长点。同时,也激励青年考古学者赓续前辈踏实肯干、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为江苏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中坚力量。
图源:盐城市考古所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姚梦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