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满”字牌自行车:从侵略工具到抗战“战友”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0-13 20:32

10月12日,我市举办“铁军魂 盐城红”纪念新四军成立88周年主题活动,新四军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陈宗彪走上台,不仅捐赠一叠珍贵的文物史料,还向在场观众讲述了一件馆藏39年文物的传奇过往——那是一辆“满”字牌自行车,也是日军侵华的鲜活铁证。

烽火淬炼

这辆自行车的故事,要从1931年说起。彼时日军侵占东三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打造了这辆车,车长160厘米、高100厘米,坐垫下的钢印号码“120424”,成了它一生的独特标识。12年后的1943年,这辆车落到侵华日军第12旅团情报士官佐田雅人手中,他骑着它在苏北一带从事间谍活动,搜集抗日力量的情报。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涟东与淮安交界处的一次狭路相逢。当时,新四军三师某部连指导员李春华,正和三位战友执行任务。李春华原名李恒甫,1925年出生于响水镇上兴村,因母亲是共产党地下交通员,她从小就跟着参加革命活动。那天,他们遇上了几名骑自行车下乡搜集情报的日军,其中就有佐田雅人。见势不妙的日军为了保命,丢下自行车仓皇逃窜进高粱地,这辆车成了新四军的战利品。

考虑到李春华常常要执行侦察任务,组织上便将这辆自行车交给她使用。从此,它成了李春华无声的“战友”:送紧急情报时,它是风驰电掣的信使;转移伤员时,它是稳固可靠的“担架”。最危急的一次,部队有批伤员被困在射阳陈洋,原计划从水路转移,却不料敌人突然封锁河道,若强行从水路转移,伤员们必将陷入包围圈。紧急关头,李春华骑着这辆自行车,一路奔波找到地方干部,及时传送情报,最终化解这场危机。

岁月流转

这辆自行车陪着李春华走过了漫长的烽火岁月,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1950年10月她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出发前,她舍不得丢下这位“老战友”,便将它寄放在丹东一位老乡家中;抗美援朝胜利后,她第一时间把车接回身边,继续带在身边珍藏。

新中国成立后,李春华到教育部工作。1985年,得知家乡盐城要建新四军纪念馆,正在征集文物史料,她毫不犹豫地决定捐赠这辆陪伴自己近40年的自行车。1986年,这辆历经沧桑变幻的自行车正式入藏新四军纪念馆,此后,李春华还五次专程来馆探望这位“老朋友”,甚至特意带着孙子来参观。她摸着车身上的痕迹,对后辈说:“要让你们记住,这是日军侵华的铁证,也是中国共产党英勇抗日的证明。”

历史见证

1988年,当时已参与中日合拍电视节目《话说长江》日方工作、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的佐田雅人,来到新四军纪念馆参观。当看到这辆自行车时,他觉得似曾相识,便仔细查看,随后从背包里掏出一本旧记事本——里面赫然记着当年他那辆自行车的钢印码“120424”。他核对自行车坐垫下的钢印,数字分毫不差。激动的佐田雅人向纪念馆第一任馆长曹晋杰提出:“我能把这辆自行车赎回去吗?纪念馆需要什么物资或者车辆,我可以用其他东西来换。”曹晋杰当场坚定回复:“赎回是不可能的,这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

后来,陈宗彪多次采访佐田雅人,还收到他2002年给盐城外事办的回信。佐田雅人在采访中坦言,当年日军曾获悉抗大五分校的情况——陈毅任校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便计划前往抓捕围剿,可等他们赶到城北时,新四军早已提前获悉情报转移,日军只落得个人去楼空的结局。“日本人民本就不支持这场侵略战争,而中华民族奋起抵抗,所以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佐田雅人的这番话,被陈宗彪仔细记录在研究笔记中。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辆自行车背后的历史,陈宗彪和本地新闻媒体做了大量工作:2002年,他撰写的关于这辆“满”字牌自行车的电视专题片,获得中国电视协会一等奖;2003年11月,他与盐阜大众报原副总编辑陆应铸共同采写的相关报道,在全国晚报年会上斩获特等奖;2023年,亭湖区融媒体中心采编的《一辆见证抗日历史的自行车》,又拿下中国纪录短片十佳奖。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李春华逝世10周年。我很怀念她。”陈宗彪捧着多年来收集的研究资料,在纪念活动上郑重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在这个时候把这些资料捐出来,更有意义。”

如今,这辆“满”字牌自行车已被评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作为新四军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在展厅里静静陈列。它身上的每一道划痕,都刻着烽火岁月的记忆;坐垫下的钢印“120424”,始终在无声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既是侵略的见证,也是抗战的勋章。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倪静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徐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