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丰区、苏州市的街头巷尾,医院门诊部与病房楼之间,一个瘦弱女子背着一位魁梧老人蹒跚前行的身影,曾无数次让路人驻足、动容。她每一次深弯下的腰,每一次奋力向上的托举,每一步沉重而坚定地迈出,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责任、坚守、超越血缘亲情的感人故事。她叫季娟,一位在家庭顶梁柱轰然倒塌后,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毅然扛起照顾重病公公重任的普通女子。在过去的1000多个日夜里,她以行动为笔,以岁月为纸,书写着“孝老爱亲”的深刻内涵。
悉心照料公公
顶梁柱塌陷,悲痛中站起的“女儿”
近日,一段记录大丰女子季娟背着公公何如群去看病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画面中,身材瘦小的季娟,背着双脚几乎拖地的公公,不断弯腰调整姿势,用力将老人向上托起,一步三喘,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神却始终透着坚定与从容。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21年除夕凌晨。当万家灯火点亮团圆之际,47岁的优秀民警何俊华——季娟的丈夫、何如群的二儿子,因突发心梗,猝然离世。这位累计无偿献血高达62次、将大爱与热血奉献给社会的铮铮汉子,就这样毫无征兆地撒手人寰。季娟的世界瞬间崩塌,巨大的悲痛如潮水般将她淹没,“你怎么就抛下我不管了……”的哭喊,道不尽她的无助与心碎。
悲痛过后,是现实的无情拷问。面对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的公婆,季娟擦干眼泪,选择了坚强。“丈夫不在了,我就是你们的女儿。”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成了她一生履行的承诺。近3年来,年迈的公公何如群接连遭遇不幸:先是左腿膝盖做了置换手术,接着拇指意外受伤截断。更雪上加霜的是,先后被确诊患有胃癌和肾癌。三次大手术,一次次将老人推向生死边缘,也一次次极限考验着季娟的毅力与耐力。
柔弱肩膀,扛起生命的重担
“几次住院,要是没有我这个二儿媳,我这身老骨头恐怕早就‘报销’了。”9月24日,病榻上的何如群老人提起季娟,眼眶湿润,言语间充满了感激与心疼。二儿子离世后,其他子女都因各种特殊原因无法陪护左右,照顾老人这一重担几乎全压在了季娟一人的肩上。
擦洗身体、一口口喂饭、耐心按摩、不厌其烦地处理排泄物……病房成了季娟第二个家,白日黑夜连轴转成了她的生活常态。面对这些繁琐护理工作,她从无半句怨言。大哥何俊明心疼弟媳,特意买来电动轮椅,希望能减轻她的负担。但在那些轮椅无法到达的检查室、台阶处、狭窄通道里,依然是季娟那瘦弱的脊背,成为公公的“交通工具”。
其实,季娟的孝心并非始于丈夫离世之后。早在她与何俊华婚前,便已搬入何家,贴心照料准公婆的生活起居。婚后随军苏州,也时常接二老过去同住,共享天伦,被公婆由衷地誉为“捡到的宝贝”。丈夫去世后,有长辈曾试探性地询问,是否在何俊华的墓碑上留下她的名字,季娟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公公何如群也曾多次劝她:“娟儿,你还年轻,遇到合适的就再走一步吧。”面对老人的深明大义,季娟只是默默摇头。
爱由内而外,善行温暖更广天地
更难能可贵的是,季娟的善良与爱心,并未止步于家庭的小天地。在苏州,她是一名活跃的志愿者,是苏州市认定的“四星级志愿者”,她的公益服务时长累计已超过1240小时。她把对家人的小爱,延伸到了对社会的大爱,用点滴行动温暖着更广阔的世界。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格与无私奉献的爱,如同种子般,深深植根于女儿何倩的心中。原本有机会在外地寻求更好发展的何倩,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妈妈太累了,我要回来,替爸爸陪伴他们,帮妈妈分担。”女儿的理解与支持,成了季娟前行路上又一盏温暖的灯。
如今,每晚固定的视频通话,成了这个分散两地的家庭新的团圆方式。屏幕两端,祖辈的叮咛、孙辈的撒娇、季娟的问候,交织成一种特殊而温馨的幸福。季娟,这位普通的女性,以超越常人的坚韧,不仅背起了公公生的希望,更用无声的坚守维系着家庭的圆满与温情。她以最质朴的方式,完美诠释了“孝”与“爱”的真谛。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程兰霞 文/图 通讯员:周秀桐
编辑:梁鹤龄 李艳 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