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联姻”结金豆 千亩良田变“股田”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9-19 19:16

9月18日上午,在大丰区万盈镇天池村的田埂上,62岁的车间主任李正红仔细查看双青豆的长势,为10月底的收割做最后准备。这片郁郁葱葱的田地,正是盐城市金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天池村“村企联姻”结出的硕果。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如何让土地生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金豆公司以一场富有成效的实践,写下了自己的答案。

以往,万盈镇多个村庄的土地大多零星种植,效益有限。金豆公司与村集体联手,规模化流转土地,除水稻和小麦外,他们聚焦本地特色品种双青豆,发展集中连片种植,共流转7000多亩地,其中3000多亩用于“豆麦轮作”,彻底改变传统农业“小散弱”的局面。

“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土地流转,而是深度绑定、利益共享的合作。”金豆公司负责人陈军表示,“村集体以土地和组织生产入股,我们则提供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最终收益双方共享。”这一模式,让村集体从过去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真正融入产业链。

走进金豆公司的加工车间,机械化已覆盖全流程。运输、除杂、烘干、打包等环节仅需固定工人15名,但临时用工需求很大。在小麦、水稻和双青豆收获期间,每日田间用工至少30人,每人日薪100元。

“在这里干活就像在一个大家庭,既有干劲又有保障,收入不错,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车间工人沈俊兵笑着说。这份归属感,凝聚了人心,也为企业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金豆公司不仅帮助村民增收,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就业。公司的福利待遇在当地口碑良好:包吃包住、绩效奖金一样不落。“工人基本都来自本村,土地在哪儿,人就用哪儿。去年我们仅固定工人工资就发放超过100万元,加上临时用工,总人力成本超过200万元。”陈军介绍。待遇优于进城进厂,村民自然愿意留下来。

每收割1000斤豆子或小麦,公司会返还80斤给村集体。合作不局限于种植,天池村还腾出空地和企业共建1万平方米的烘干收储中心,每烘干1吨粮食,村集体都有相应提成。预计今年10月,烘干设备将全面投用。

一颗小小的豆子,在金豆公司的经营下,“长”出了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也为村集体增收开辟了一条宽阔新路。

“去年公司开票销售1.8亿多元,很多人问我有什么秘诀,其实我们就是‘靠天吃饭’。”陈军坦言。“作为农业加工企业,我唯一的原则就是抢抓农时、绝不拖延。天气、湿度瞬息万变,延误一天,收成可能就大打折扣。”15年前,他从红豆、黄豆等粗加工起步,深谙天时地利对农业的关键影响,“而与村里合作,正是实现了天时、地利、人和。”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勇峰 蔡志伟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徐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