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5时许,市一小足球场上,一群追风少年在奔跑。该校教师庄广东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开展足球训练的常态,像这次‘苏超’盐城队里主力队员胡书铭、唐锦、花志成、郑文煊等都是从市一小足球队成长起来的,有不少孩子已经踏进国内职业联赛,甚至有孩子‘登陆’欧洲足球联赛,并被选拔进国家青年队。”
盐南体育公园足球场上,每逢休息日,都会看到数十名各年龄段的孩子,身着不同颜色的球衣,分年龄组练习盘带、传球、射门……几名教练分别指导各组的小球员开展训练。站在场边的家长们边互相交流,边关注着场上孩子的一举一动。盐城云博少年足球社负责人高洁表示:“‘苏超’热度浸润大街小巷,越来越多孩子走向绿茵场,越来越多家长愿意把时间交给足球场。”
热度如何,数据最有说服力。盐城云博少年足球社等社会青训机构率先承接了“苏超”足球热潮,今年暑期报名加入足球训练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3成。高洁介绍:“全年约有600名孩子在这里接受系统训练。最让人可喜的变化不只是数字,以前有些孩子怕晒怕累,训练时有退缩现象,现在不仅主动来,常规训练结束还要求加练。”据了解,市区类似盐城云博少年足球社的足球青训机构还有三四家。
庄广东介绍,秋季开学时,他们会在一年级新生中选拔孩子参加足球训练,在几百人中初步筛选出80至100人进入预备队。庄广东说:“经过初步训练,特别是经过冬训,我们会挑选出四五十名孩子继续参加训练。”为何要经过冬训?庄广东解释,冬训是体育训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这些孩子开展冬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考虑,考察孩子面对严寒等相对艰苦的训练环境,能不能有克服困难坚持下来的意志。
在盐南体育公园足球场边,几十位家长陪伴孩子训练。场上,小球员们勤学苦练,球衣湿透也不喊累;场边,家长们或站着举手机拍摄,或自带折叠椅坐在场边,几乎没人低头玩手机。有13位家长接受了记者的随机采访。据了解,超过半数的家长平均每周为孩子训练足球投入超15个小时,近7成家长会与教练商量协调训练时间。“首先要让孩子动起来,至于能练成什么样,家长不会给孩子下太遥远的目标。”一位陪孙子训练的爷爷说。
但足球给的回报,远比“动起来”多得多。盐渎实验学校学生李明贤踢球两年后,摘掉了眼镜。“弱视散光,以前每半年要去上海复查。”李明贤妈妈说,“没想到踢球能让视力好转。”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孩子的意志品质得到很好锻炼。在青岛比赛时,孩子发着烧还要求上场。“孩子那份纯粹对足球的热爱让人动容,意志的坚强也让我没想到。”她说。
练足球在培养意志品质方面效果尤其明显,一般的风雨天气根本阻挡不了教练员和孩子们的训练热情。高洁说:“我们不仅教孩子们踢球,更注重培养他们努力进步健康成长的做事态度。孩子们练球后,内向的敢交流了,急躁的有了耐心。孩子要是做作业拖拉,教练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要是文化学习退步了,则缓练或暂停训练,同时提出进步目标,以此激励孩子。”高洁年轻时也踢球,盘带、传球等技术还行,但射门技术一般。这不,除了开展青训工作外,高洁还要陪着上三年级的儿子练射门,一堂训练课要练几百次射门。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成为出色的射手。
作为全国首批校园足球城市的盐城,足球特色学校遍布全市,各地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足球发展之路。市体育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我市正以更系统的规划深耕足球土壤,制定推进足球改革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涵盖球场建设、队伍建设、俱乐部建设和赛事组织等,通过优化足球环境、厚植足球文化,推动足球青训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发展,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足球、爱上足球,形成“好苗子重点培育、青训接力不断档”的良好态势。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陈雪峰 张咪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