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果农二十余载深耕梨园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9-12 15:04

身残志坚深耕梨园二十余载,不仅凭借苦研技艺成为林果工程师,种出“致富果”,更甘当“领路人”,手把手带动百余户乡邻共奔富路——射阳县长荡镇甲侯村梨果专业户丁胜,用残疾的身躯在田埂间书写了新时代新农人的奋斗答卷,也让“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的承诺在累累硕果中落地生根。

风雨求学路:缠着绷带也要把技术学透

今年52岁的丁胜是一名肢体、语言多重残疾人。20多年前与梨果种植结缘后,他便踏上了执着的求学之路。2000年9月,他报名参加射阳县农业干部学校林果生产与现代管理大专班,无论酷暑寒冬,都骑着摩托车奔波近百里去县城上课,从未迟到早退。一次瓢泼大雨中,摩托车被钉子扎破轮胎,他推着车步行10多里,仍准时到校。有一年冬季,县里举办果树修剪技术实操课。前一天,丁胜在果园修剪枝条时不慎被断枝划伤左手,缝了4针,医生叮嘱他静养一周。可一想到实操课能学到“真本事”,他第二天一早便用纱布紧紧缠住左手,冒雪骑摩托车赶往县城。课堂上,老师示范高枝修剪技巧,他踮着因肢体残疾略显不便的脚,右手攥着剪刀反复练习,伤口被扯得生疼也咬牙坚持。课间,他又拉着老师请教自家梨园的问题,从枝条疏密到养分供给,连比带画问了半个多小时,直到解开所有疑惑才罢休。

课余时间,丁胜自费订阅《果农报》《江苏农业科技报》等报刊,利用夜晚和阴雨天潜心钻研,走亲戚时也不忘带林果书籍自学。为掌握梨果套袋技术细节,他曾连续一周蹲在邻村老果农的园子里,把选袋、撑袋、套袋、扎口等步骤都记在本子上,回家后对着自家梨树反复练习,手指被纸袋磨得发红起泡也不停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引种南水梨、秋月梨等新品种,南京、苏州、浙江等地客户纷纷上门订购。

实践出真知:撰写论文,手把手教乡邻

在梨果种植实践中,丁胜不断探索总结,将经验凝练成学术成果。他撰写的《高枝芽换接头,改造赤穗梨园》《梨果套袋技术》,不仅被射阳县林学会评为优秀科技论文,还获射阳县人民政府优秀学术论文成果三等奖。此外,他栽培的新水梨在2001年全市优质果品评比中,斩获“盐城市优质果品”称号。2003年10月,他获得林果工程师职称,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型现代农民。“一人会不如众人会”,丁胜从不吝啬分享技术。村民翟玉进刚开始种梨时,因不懂疏花疏果技术,果树挂果太多,结出的梨又小又涩,一年下来几乎没收入,急得直叹气。丁胜得知后主动找上门,带着翟玉进钻进梨园,从辨认花穗优劣讲起,手把手教他“留强去弱”的疏花技巧,还现场示范如何根据枝条粗细确定留果数量。为让翟玉进记牢要点,丁胜特意画了示意图,标注出每根枝条的留果位置,之后又连续一周每天去翟玉进的果园查看,发现操作不当就及时纠正。收获季,翟玉进的梨个头匀称、口感清甜,很快售罄。他握着丁胜的手激动地说:“丁哥,没有你,我这果园早就荒了!”不仅如此,丁胜还定期在自家果园开“田间课堂”,召集120多户种植户现场演示病虫害防治、施肥管理等技术,还建了果树交流微信群。遇到种植户有紧急问题,无论刮风下雨,他都骑电动车上门帮忙,有时忙到天黑才回家。在他的带动下,甲侯村及周边村的梨果种植逐渐形成规模,种出的梨品质越来越好,销路也越来越广。

致富不忘本:拄着拐杖引领乡邻共增收

丁胜不仅克服身体残疾给创业带来的种种不便,更主动带动乡邻增收、共同致富。梨树花期需要人工授粉,丁胜因腿部发力困难,站久了就浑身酸痛,有时只能靠一根拐杖支撑,在果园里从早忙到晚。有一次,为给高处的梨花授粉,他踮脚够了几次都没成功,差点摔倒。同行的村民劝他歇一歇,让年轻人来干,他却摇摇头说:“这授粉讲究技巧,我得多盯着才放心。”说着,他找来梯子靠在树上,慢慢爬上去,一手扶着树枝,一手拿授粉器,仔细给每一朵花授粉,下来时衣服已被汗水浸湿。语言三级残疾让他与人沟通时有些吃力。刚开始推广梨果新品种,他要反复比画、大声说话才能让客户明白。有一年,为把南水梨推荐给外地客商,他带着样品坐长途汽车去南京,路上晕车吐得厉害。到了目的地,嗓子沙哑得几乎说不出话,他仍坚持拿出提前写好的品种介绍单,配合手势一点点讲解梨的口感、产量和优势,最终用诚意打动客商,签下第一笔大额订单。“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多年来,丁胜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村民金德林慕名拜师,他欣然应允,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在他的带动下,长荡镇先后有翟玉进、王占余、王立雨等120多户农户投身梨果种植,总面积近150亩,每年助农户增收140多万元。今年,丁胜家的梨果销售势头良好,9亩地已卖出3万元。他栽培的苏翠、若光、新水、圆黄、新月、南水、林金等梨果新品种将相继上市,平均零售价每市斤2.5元到2.6元,预计9月20日后销售结束时,亩均收入8000元不成问题。凭借突出贡献,丁胜多次被射阳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被长荡镇党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获射阳县农民读书读报成果奖;2017年,他还被评为第三届“最美射阳人”之“最美农民”,在梨园里种出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宋晓华 文/图 通讯员:张莹 张建忠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蔡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