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阳县的射阳河边,有个四明镇新港村。村里有位老党员,49年为村民谋福利,25年对生重病的妻子不离不弃,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编柳为业,让“闲枝”变“活钱”
1947年,张子往出生在射阳河畔的四明镇新港村。这里地势低洼,道路闭塞,家境贫寒的他,成长于一个八口之家——父母加上五个弟弟,身为长子的他,自小就懂得为家庭分忧。
步入社会后,张子往凭着一股勤奋踏实的劲头,成了村里出了名的“实干派”:水利河工抢着上,脏活累活争着干,还总爱帮邻里搭把手。1970年,深得村民信任的他被推选为生产队副队长。
他不仅肯干,更有“巧思”。看到农户常用的柳筐、柳簸箕、柳箬子,他看几遍就摸清了编织门道,练就了一手好手艺。为了给生产队增收,他牵头组织社员,利用田埂、沟边、垛旁插条栽植的紫穗槐、皮柳,搞起了柳制品编织。在他的指导下,社员们编出的柳筐方正结实,药箱精致耐用,柳簸箕匀称美观,每件成品都透着“巧劲”。
这些柳制品成本低、用途广,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可原料很快就不够用了,张子往便骑着自行车,往返几十里到射阳林场、射阳海堤等地收购原料,还联系上临海供销社帮忙代购。每隔几天,他就带着社员们将编织好的成品装上水泥挂桨船,运往东台、大丰、建湖、盐城市区、扬州等地销售。一来二去,不仅填补了市场上柳制品的缺口,更让生产队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编织的活儿看似简单,实则辛苦。俗话说:“春风吹裂石头”,每年春天,编织社员们整天与带泥的柳条打交道,干湿不一的泥尘、碎屑在风中飞扬,手上舞动的柳枝越灵活,掌心的老茧就越厚,皴裂的口子被汗水、泥水浸得钻心疼。可每当想到柳制品换成钱能帮家里添件新衣、给孩子买些文具,大家就咬牙坚持了下来。而张子往,总是那个最早到场、最晚离开的人,手把手教新手,帮社员们修补破损的工具,用自己的坚持,撑起了这份“编出来的生计”。
建窑烧砖,让“泥土”成“金砖”
1976年,张子往被村民推选为生产队队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此时,柳制品行业受塑料制品、机械铁器冲击,渐渐式微。而当时的苏北水乡,正掀起“土墙草房换砖墙瓦盖”的热潮,可乡镇轮窑厂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建房需求,有些乡镇因土质偏沙土,甚至烧不出合格的砖头。
张子往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咱们这儿的土适合烧砖,建窑烧砖,既能解乡亲们建房的急,又能让大家多挣钱!”他顶着压力,决定在队里建三座立式小窑烧红砖。
建窑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全队近400人、100户家庭,涉及劳力调配、土地规划、砖坯运输通道搭建等一系列问题,难免有意见分歧、矛盾摩擦。有人担心占用自家耕地,有人纠结劳力分工不均,七嘴八舌的议论从未停过。张子往却不急不躁,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耐心听大家的顾虑,掰开揉碎地讲建窑的好处,针对问题逐个协调解决——取土就用队里的闲置荒地;劳力分配有争议,就按家庭人口、劳力强弱合理排班。他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里,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只为让这能给乡亲们带来实惠的窑厂早日投产。
窑厂顺利点火后,红砖成了“香饽饽”,不仅满足了本村村民建房需求,还销往周边村镇。看着村民们用自家窑烧的砖盖起崭新的瓦房,张子往心里比自己建房还高兴。1983年,因一心为公、实绩突出,张子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对自己要求更严,干事劲头更足,1988年,又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新港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侍病伴妻,用“坚守”暖“岁月”
200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了张子往的生活。他的老伴黄芬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住院近一个月才脱离生命危险。出院后,黄芬虽能勉强歪斜行走,可两年后病情加重,渐渐失去自理能力,还时常大小便失禁。
那时,张子往仍担任新港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家里还种着七亩多地,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照顾老伴、打理农田、操持家务的重担,全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看着病榻上的老伴,想着村里还有一堆事要处理,他彻夜难眠,最终做出决定:“不能因为家里的事耽误了村民,我得把精力全放在照顾老伴身上。”他多次向上级申请,才辞去了村干部职务,专心陪伴病妻。
此后的日子,便是日复一日地细致照料。黄芬病重时,吃饭要一勺一勺喂,大小便失禁后,他总是第一时间清理干净,既要换洗沾满污物的衣物,还要为老伴擦洗身体,从无一句怨言。病前的黄芬性格刚烈好强,如今缠绵病榻,曾几次动了轻生的念头。每当这时,张子往就坐在床边,握着她的手,慢声细语地开导:“别瞎想,不管多久,我都陪着你,一定把你照顾到老!”这些暖心的话,渐渐驱散了黄芬心中的阴霾,让她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勇气。
二十五年寒来暑往,黄芬常年服药,每年至少要输液12至15天,张子往始终不离不弃。他自己也患有高血压、心脏病,1997年还查出“心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他从没想过停下:农忙时,他顶着烈日在田里劳作;农闲时,就骑着电瓶三轮车走村串户,卖些塑料制品、摊耙扫帚,还从镇里批发农药,一边卖一边给村民讲科学种田、精准施药的方法。常年的劳累让他时常心慌气短,有好几次,喂老伴吃饭时竟累得打盹,直直跌坐在地上,可他缓过劲来,第一件事还是先看看老伴有没有被吓到。
如今,张子往夫妇都已年近八旬高龄。新港村卫生室负责人、共产党员陈乃培,经常上门给黄芬打针输液,见证了张子往二十多年的坚守。他常跟村民说:“要是没有张老这么细心周到的照顾,他老伴恐怕早就不在了。”
从为村民谋增收的“带头人”,到对病妻不离不弃的“守护者”,这位老党员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在岁月中愈发闪耀。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长虎 通讯员 顾宝尚 张建忠 文/图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蔡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