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的一声机器压过,一只饱满的靠垫被瞬间压入真空包装袋。9月2日,在大丰区大桥镇潘丿村初级中学的教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布料清香,十几位大姐正有说有笑地忙活着,手指翻飞间,一只只充绒玩偶、靠垫迅速成型。
“可别小看这些玩偶,它可是我们的‘致富秘诀’哩!”村妇联副主席吴健蓉拿起一只刚做好的玩偶,脸上笑开了花。三年前,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带着两个姐妹捣鼓的小手艺,能像今天这样,红红火火地“开”遍全镇。
“顾家赚钱两不误,这日子有奔头。”61岁的金美凤坐在压缩机前有条不紊地压缩着成品,“活儿不重,时间自己定,计件算钱,做得多拿得多。关键是能拿回家做,一点也不耽误接送孙子和做饭。”
正在给靠垫充绒的王佩琴大姐告诉我们,自从村里办起这个手工作坊,大家伙月挣钱600元起步,她本人一个月能稳稳当当挣上两千多元,会缝纫的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这可是自己的零花钱,心里美着呢。”
手艺有了,如何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吴健蓉和她的团队没少费心思。起初,她们只是接一些本地小订单。后来,心气高了,干脆带着样品主动跑到浙江义乌去找机会。“当时心里也打鼓,人家大工厂能看上咱这小村里的手艺吗?”结果,过硬的质量和淳朴的诚意打动了客户。
路子越走越宽。订单从义乌飞到大丰,产品也从最初的小玩具,扩展到公仔、橄榄球徽章靠垫等精细品类。最近,他们还和大丰本地企业嘉恒工艺品厂搭上了线,谈起了合作。村里的手工作坊负责供货,企业负责出口,村里赚了钱,企业节约了成本,双赢的局面让合作十分顺利。“眼下的公仔交货量是5000只,橄榄球徽章靠垫是10000只,销售太好了,海外订单一直不断。”吴健蓉自豪地说,
“初中教学楼闲置了,空着也是空着,村里看手工作坊做得好,干脆把闲置的教室腾出来给大家使用。一人带一伙,一伙带一村,就这么规模越做越大。”潘丿村党总支书记张勇介绍,日常用工50多人,忙碌时全镇有547人参与,去年发放报酬就超过了200万元。
潘丿村的成功,也经历过摸索。曾经的潘丿村人多地少,人口老龄化严重,2023年5月,吴健蓉带头组织起了手工作坊。事实证明,只要路子找得对,扎根乡土,同样能绽放出绚丽的发展之花。
说话间,又有几位村民有说有笑地走进来,熟练地领走材料包。这个手工点最贴心的地方就是“灵活”——愿意来的,这儿有空调有茶水,是个唠嗑做活的好地方;家里脱不开身的,就把材料拿回家,利用碎片时间做。真正实现了“锅台不冷、钱袋不空”,精准“拿住”了村里闲置人员的心。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勇峰 蔡志伟
编辑:梁鹤龄 李艳 严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