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山:一颗穿腹子弹,硬核见证荣光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8-27 20:51

“肚子上的疤是80年前战斗中留下的。”大丰区南阳镇祥北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9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张宝山掀开衣角,一道长约10厘米的疤痕经过漫长岁月依然清晰可见。

8月25日上午,细雨绵绵,祥北村宛如静卧在水乡深处的水墨画卷,透露出平静与美好。如今的张宝山,生活在祥北村的农家小院里,日子过得简单而幸福。小院收拾得干净整洁,院内种着青菜、丝瓜、冬瓜等蔬菜,院外是连片的稻田和果园。

“子弹从背后穿过肚子,弹片取出来了,但骨头受到影响,每逢阴雨天就疼。”伴随着雨打屋檐的声响,老人缓缓打开了尘封的抗战记忆,“但这伤疤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1944年春,我16岁,跟着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一起参了军,最初为民兵游击队,后来成了新四军苏中军区的一名通信兵。”张宝山老人的声音虽有些沙哑,却字字铿锵。通信兵是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次传递情报都意味着与死神擦肩。

老人记得,当年在盐城、泰州、南通一带辗转与日军作战时,他冒着枪林弹雨,在田埂和芦苇荡里穿梭,多次在敌人的封锁线中完成任务。“那时候哪顾得上怕?心里就一个念头,把情报送到,让战友们少流血,把鬼子赶出中国。”虽然皱纹爬满了老人的脸庞,但他提及战斗过程,却目光炯炯。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宝山被调到东台县警卫团。此后,他继续参加一系列战斗。解放富安镇的战斗持续了四个小时;在丁家所的战斗,他们与敌人展开搏斗,成功打跑埋伏的敌人;在洪濮杨的战斗,张宝山所在的部队作为第一波冲锋;在攻打大丰谷振之部队的战斗中,经过长期激战终于解放大丰;在攻打盐城伍佑镇敌部的战斗中,他们成功阻止敌军夜里突围……

说起战斗经历,老人如数家珍,方言口音虽重,但他尽量放慢速度想把细节描述清楚。最让老人难忘的,是1945年冬天的一场战斗。“那天我们在南通如皋的白蒲镇与国民党军激战,突然一颗子弹打了过来,当时就觉得肚子一热,血一下子就流出来了。”老人用手抚摸着腹部的疤痕,眼神中闪过一丝坚毅,“我倒在田里,心想着反正情报送过了,就算死也值了。后来是战友们冒着炮火把我抬下来,送到后方医院才捡回一条命。”

谈及中弹后的变化,张宝山坦言,身体上的伤痛伴随了他一辈子。“当时医疗条件差,消毒、止血、消炎都没有特别好的药品。”但比起自己身体的伤痛,更让他刻骨铭心的是战友的牺牲。“和我一起参军的好多年轻人牺牲了,有一些名字也记不得了。”说到这里,老人眼眶湿润,声音也有些哽咽,“我活着,就想替他们看看现在的好日子。”

如今,张宝山老人是村里的“活历史”,每年“七一”“八一”等节日,村里都会组织党员、学生前来看望老人,请他讲述抗战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采访临近结束时,云开雨散,阳光穿过云层洒向祥北村。张宝山老人拉着我们的手说:“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当年打仗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阳光下,老人的笑容格外灿烂。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勇峰 蔡志伟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