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来信丨跨越77年的血脉重逢 台胞吴建华寻根成功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8-07 17:21

7月18日,一则来自台湾的寻亲留言悄然出现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家父吴吉,江苏盐城人,1921年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随国民党军队赴台,临终前仍念叨着想回家看看……”短短百余字,承载着两代人77年的乡愁。在本报与热心网友的接力下,这段被战火割裂的血脉亲情,终于在历史尘埃中浮出水面。当建湖县芦沟镇杏园村的吴春华颤抖着翻开泛黄的家谱,指着“吴作信”三个字说出“这是我小五爹爹”时,一场跨越海峡的寻根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父亲的临终嘱托寻根

“家父吴吉(来台后改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随国民党军队来台,在55岁那年因病去世,生病期间他时常拉着我们兄弟三人的手说‘想回家’。父亲的根在哪里?能帮我找到吗?”7月18日,台胞吴建华在“小红书”留言:家父祖籍江苏盐城县公五乡二保、父亲吴有龙、母亲吴義氏、哥哥吴作文、吴作宾(都在盐城),家父乡音浓,文字可能有出入……这些父亲用盐城方言拼凑出的故乡的碎片,成为吴建华兄弟三人日后寻亲的唯一线索。

吴建华说,大哥翻箱倒柜找出的一张贴有黑白照片的父母结婚证上,写有父亲出生于19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来台湾(身份是士官长)。在结婚证父母一栏中写有:父吴有龙,母吴義氏(经核实,为吴裔氏)。“父亲来台后经人介绍与母亲成婚,我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建国、建中。”吴建华告诉记者,父亲原名吴作(方言诗作za,可能是泽,也有可能是则)信,听父亲说,他在家最小,上面还有哥哥和姐姐。父亲于1976年因病去世,在弥留之际仍念叨着“想念父母”“想回家”“想哥哥姐姐”。母亲是台湾屏东人,也已于30年前去世。

“父亲曾说过他的家在江苏盐城县公五乡二保。现在父母均已过世,他的老家可能在新兴、阜宁、建湖、盐都,也有可能其他乡镇,但肯定在盐城。我曾听父亲的朋友范吉庄说过,他与郝柏村是小老乡。我爷爷叫吴有龙,奶奶是吴裔氏。”吴建华说,父亲遗物少之又少,仅留有一张结婚证,信息仅此而已。

破译方言密码接力寻找

吴建华三兄弟在台湾长大,却始终被父亲的故事萦绕。吴建华将希望寄托于大陆媒体,记者发现关键线索“公五乡”的发音在盐城方言中与“葛武”高度相似,加之他的爷爷与郝柏村(郝柏村1919年8月出生于江苏盐城葛武郝荣庄,历任台防务部门负责人、台行政机构负责人、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等职)是老乡。在古代,“葛武”原称作“葛五”,会不会是吴建华父亲口中的“公五”呢?

“亭湖区新兴镇、青墩都没有吴姓作字辈,阜宁县芦蒲镇有众多吴姓作字辈,但是行政区划不符合,建湖裴刘一带也没有吴姓作字辈去台湾的。盐都区有众多姓吴的且去了台湾的,但是就没有下文。”与此同时,热心网友“盐城通”小吕构建起立体搜索网络。时空定位:比对1949年前盐城县行政区划图,锁定现盐都区葛武街道、尚庄镇一带。辈分溯源:梳理现存吴氏家谱,发现“有—作—春”字辈主要分布于建湖、盐都交界处。交叉验证:郝柏村祖籍盐都葛武,与吴父“小老乡”说法吻合。

然而记者走访葛武却遭遇瓶颈,当地吴氏宗亲确认,“二保”不在葛武对应区域,且无吴姓台胞记录。调查一度陷入僵局。

记者没有气馁,继续上网搜索查找相关线索。位于射阳县长荡镇西南角,西靠建湖县上冈镇,南临亭湖区南洋镇,交通便利,连盐铁路横穿整个陈林村,此地民国时期为盐城县新兴市东丰二保,抗日战争时期划县废市,更换乡名,为盐东县四区新东乡二保。遗憾的是,后经多方核实,此地也没有吴姓去台湾的。

吴氏宗亲邀吴家兄弟来盐作客

“吴建华父亲的老家应该在建湖县芦沟镇杏园村,那里吴姓村民多,听说有去台湾的。”“吴作信与我是同一个老太爷,我爷爷也是有字辈。”“我叫吴春华,我与吴建华同辈,他父亲是我小五爹爹,我们这一带是‘春’字辈。”……本报借“抖音”“微信”“小红书”等平台高效运转,功夫不负有心人,7月26日,响水运作的小吕、建湖县芦沟镇的吴春华等人分别传来好消息。

“我和吴建华是叔伯堂兄弟,我和他名字当中虽然都有‘华’字,而非‘华’字辈,而是‘春’字辈,我父亲和他父亲同是‘作’字辈,爷爷是‘有’字辈。”电话那头,年过八旬的吴春华难掩激动之情,他打开吴氏家谱说:“吴建华的爷爷吴有龙是十二世,奶奶是吴裔氏。他父亲吴作信是十三世,上面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在男丁中排行老五。”吴春华告诉记者,家谱上吴作信后面是空白,未注明去台,但家族里的人都知道他去了台湾。

“我和吴建华联系上了。我从小就听说小五爹爹去了台湾,他在外漂泊那么多年,肯定吃了不少苦。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什么都有。”吴春华诚邀吴建华的两个哥哥及家人来盐城作客。“感谢小吕,感谢盐阜大众报,帮我找到了根,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有时间我一定带着一家老小到盐城看看。”吴建华希望,两岸永远不要有战事,永远友好,两岸永远是一家人。

短评

血脉终相连,两岸一家亲

七十七载隔海峡,一封家书抵万金。当吴春华颤抖的手指抚过泛黄家谱上“吴作信”的名字,这场跨越三代人的寻亲长跑终于抵达终点。从台湾屏东到盐城建湖芦沟,从方言密码“公五乡”到葛武郝荣庄的线索拼图,这场寻根之旅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圆满,更是两岸血脉相连的生动注脚。

战火曾割裂山河,却割不断刻在族谱里的血脉印记。吴作信老人生前浓重的盐城乡音,化作子孙寻亲的灯塔;大陆亲友口耳相传的“小五爹爹”,守望着游子归家的路。当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力量与传统宗族文化相遇,离散的亲情终在数字时代重聚,印证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深情。

吴建华三兄弟完成的不只是父亲遗愿,更连接起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从盐城方言到建湖家谱,从黑白结婚证到抖音寻亲帖,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告诉我们:两岸同胞从来都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正如吴氏宗亲那句朴实的邀约:“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什么都有”——这何尝不是大陆对台湾同胞最温暖的呼唤?

历史的风烟终将散去,唯有亲情永系心间。愿更多离散家庭能在这样的温情接力中团圆,愿两岸同胞常来常往,携手书写更多“回家”的故事。因为我们的根,始终深深扎在同一片土地;我们的心,永远跳动在同一个家园。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程兰霞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徐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