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下午,盐城市图书馆多功能厅座无虚席,“盐遇好书——与作家共享阅读时光”活动在此开展。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站在讲台前,以沉静而有力的声音开始了《阅读是人生的基本功课》主题讲座。台下近千名读者凝神倾听,不时记录下那些如珍珠般闪光的语句。这是“盐遇好书”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场景。在盐城,以书为纽带的文化生态正在蓬勃生长。
曹文轩的阅读箴言
在8月4日的讲座中,曹文轩将他数十年来对阅读的思考凝练成十二个深邃观点,为盐城读者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书本的力量成为贯穿始终的主题。“鲁迅先生若非饱读诗书,走在街头也许不过是个普通老人,”曹文轩阐释道,“但正是书本赋予他令人仰止的高贵,使他成为一座文化高山。”在他眼中,阅读使人成为一个目光敏锐的人。谈及阅读姿态,曹文轩以诗人的语言描绘:“人类能展示无数优美动作,而最优雅的姿态莫过于读书。”这一观点与他将阅读视为信仰的理念相呼应——当阿根廷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天堂是一座图书馆”时,曹文轩深以为然,甚至主张“完全可以把读书看作是一种信仰。”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曹文轩特别强调经典阅读的不可替代性。他主张青少年从短篇作品入手,培养精读能力,培养敏锐的文学鉴赏力。
“阅读是对心理的无声养护,”曹文轩这样描述书籍对心灵的抚慰作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将书丢掉,一切就不会丢掉。”面对现代社会的浮躁喧嚣,他认为读书能让人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安宁。关于历史认知,曹文轩提出阅读能帮助人形成并修正历史观。通过广泛阅读人文经典,人们能够突破个人经验的局限,建立起对文明的深度认知,最终获得更全面、客观的历史视角。
“盐遇好书”的多样旅程
曹文轩的讲座只是“盐遇好书”系列活动的一个节点。回望这个夏天,书香早已在盐城各处弥漫。
7月30日,大丰区白驹狮子口村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活动。在《你读书的样子真好看》的歌声中,阅读推广人陈可、张建辞深情诵读了纪实文学《北上海》中垦荒者的故事。上海知青纪念馆宣讲员郑妍则动情讲述了田崇志老人六十载如一日用日记记录盐碱滩巨变的坚守故事,让“北上海人”在苦难中奋斗的精神重现光芒。张晓惠在访谈中分享创作初心:“创作《北上海》就是为了铭记那段特殊历史,致敬在艰难环境中改天换地、守望相助的平凡英雄,让他们的故事不被遗忘。”
市图书馆举办的夏季读者选书会以四场作家对谈点燃了读者的热情。作家丁立梅在分享《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时,告诉小读者写作的秘诀:“写作文不必追求华丽辞藻,把校门口的梧桐树写得让人心动,就是成功。”施东明则通过《盐阜大众报》先驱钱毅的故事,让观众看到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会在战地写家书,为百姓读报。张晓惠在《只为途中和你相见》的对谈中,深情回忆与徐秀娟的相遇:“这位为丹顶鹤献身的姑娘,她的执着让我震撼。”而曹文芳带来的《小淮班》故事,则让淮剧演员带领小学生们现场体验“唱念做打”,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统戏曲的种子。
颜巧霞在建湖九龙口镇围绕《家的食单》,与读者探讨“一饭一蔬里的生活哲学”,滨海“绿能港”百名中海油职工共读丁立梅《暖爱》……在未来的日子里,“盐遇好书”还将上演更多精彩。
书香盐城的文化生态
“盐遇好书”系列活动的意义早已超越单次活动的热闹,它正在重塑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作为盐城“茉莉花开·盐艺直达”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盐遇好书”的核心使命是推动优质阅读资源直达基层,打通全民阅读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从市图书馆到、乡村,从作家讲座到亲子共读,活动构建起覆盖全域、惠及活动内容设计的多元性满足了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名家讲座满足深度阅读爱好者,经典诵读唤醒文化记忆,《小淮班》淮剧体验吸引青少年亲近传统,亲子绘本阅读则从娃娃培养阅读兴趣。多样化的形式让阅读不再是个人独处,而成为可分享、可互动的生活方式。尤为珍贵的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活化。无论是《北上海》记录的垦荒历史,还是曹文芳推广的淮剧文化,都让地方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在阅读中获得新生。当一座城把阅读种进土壤,收获的必将是文明的参天大树。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苏新辉/文 孔云鹤 胡国卫/图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马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