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来信丨三伏天,“冬病夏治”正当时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7-31 19:06

随着三伏天到来,市中医院迎来“冬病夏治”诊疗高峰。记者走访发现,今年通过三伏贴、艾灸、膏方等延续千年的特色疗法,用“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智慧,调理体质的市民数量较往年增长明显,呈现“全年龄段覆盖、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并重”三大特点。

“请问张主任上午在门诊吗?”7月28日上午,市中医院门诊四楼肺病专科,候诊室座无虚席,不少市民排队来这里挂张桂才主任中医师的号。一位62岁的市民许女士告诉记者,“我这个哮喘,去年三伏天也是在这里治的,结果冬天明显减少了发作次数,人舒服了很多。所以今天特地一早就从射阳赶过来继续找张主任,因为真的有改善。”

在专家门诊诊室内,张桂才认真耐心地询问每一位病人的病情,“三伏天阳气最盛,这时候调理阳虚体质事半功倍。”他一边为患者把脉,一边解释着中医“天人相应”的智慧。

“三伏天特别忙,很多都是奔着‘冬病夏治’来的”,他说,“其实大家理解的‘冬病夏治’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包含外敷和内服两个方面,除了贴三伏贴,针对不同体质进行内服中药,也是很重要的。对于一些慢性咳嗽,中西医结合会更好。”

记者看到,在肺病专科,患者的诉求多种多样。“我经常感冒,全身怕冷,现在正好是伏天,想过来通过传统中医疗法,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小孩过敏体质,鼻炎反复发作,想问问医生该怎么调理”……在市中医院,不少市民都有各自的不同健康诉求,但很多人的共同想法是,趁着三伏天过来,调理效果可能更好。

张桂才告诉记者,肺病科特色中医疗法针对不同人群开出的方子也不同,有针对过敏体质的,有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有全身怕冷阳虚体质的,也有针对脾胃虚弱开出的膏方,因为脾胃功能的调理有助于治疗多种疾病。“今年伏天过来调理的人,比往年更多。”他说。

三楼儿科诊室内,主任中医师袁洋正蹲下身子给一位五岁男孩贴敷穴位贴,一边与患儿母亲沟通。夏季儿童肠道感染发病率增多,不少家长抱着孩子来这里问诊,看着病患家长焦急又满是期待的眼神,袁洋细致询问孩子病情,然后给出治疗方案。记者了解到,三伏天儿科门诊一直比较忙,特别是一些过敏性体质、反复性咳嗽和先天脾胃功能较差、厌食、积食的孩子,家长都希望通过副作用较小的传统中医疗法进行调理,这在“冬病夏治”患者中也占比较大一部分。

“袁主任不仅医术好,与家长沟通也很耐心,孩子在这里看病一点也不紧张,而且确实体质比之前好了,不再厌食了。”市民陈女士说,袁洋主任算是一名“网红医生”,粉丝不少呢,但他一点架子也没有,给孩子贴膏药后,都会先观察半小时至一小时,看看孩子的身体反应,耐心询问孩子的感受,“这些细节特别暖心,把孩子带过来看病,也放心。”

而在中医药艾灸诊室,跨越年龄层的养生人群相当吸睛,年轻面孔竟接近半数。艾灸、针灸、脐灸、穴位埋线等特色中医疗法,在三伏天里也格外受追捧。“现在不仅是年龄较大的人来做治疗,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主动过来。特别是抖音、小红书里提到湿气重等问题,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易疲劳,不放心,来请医生辨别下是不是湿气比较重。”

“社交媒体健康科普助推了年轻人对‘治未病’理念的认同”。治未病科主治中医师袁艳红既欣慰又谨慎,她提醒市民,《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网络养生知识一定要辨证看待才更有益。

在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前来问诊的市民络绎不绝。据了解,针对不同的症群,中医治疗因时因人制宜,且用药灵活多变,在保养脾胃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在伏天里,来做拔罐、艾灸、中药脐敷等更是明显增多。

针对近期流行的“伏天晒背”现象,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中医师杨睿芊认为,“阳虚体质人群可以适当晒背,需避开正午时段,晒后禁止立即接触冷水或空调,在室内阴凉处让体温自然恢复。”

杨睿芊提醒大家,不管是哪种“冬病夏治”,尤其要注意治疗后,不能让寒气即“邪气”入侵,而且要针对阳虚或阴虚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三伏贴等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对于慢性病患者,仍需坚持日常的规范治疗,同时将中医“冬病夏治”的理念融入其中,才能获得更持久的健康。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冬病夏治”正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焕发新生。市中医院负责人表示,现代技术手段让传统疗法更安全、更易推广,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建设,让传统医学智慧惠及更多群众。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李倩 李泓儒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冯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