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校友跟着作家深度“阅读”珠溪古镇
2025-06-23 17:55 我言新闻

6月21日下午,位于盐南高新区伍佑珠溪古镇文庙西侧的盐城文学院内墨香与古意交融,一场以“把古镇带回家阅读,把步履嵌入书中现场”为主题的《一担岁月》分享会在此举行。

本次活动由盐城文学院、南京大学盐城校友会主办,南京大学盐城校友会悦读俱乐部承办,旨在借贾秀全散文集《一担岁月》为媒介,带领众人沉浸式探寻伍佑珠溪古镇的独特魅力。

作者(右二)在珠溪古镇南街引领南京大学盐城校友会的同仁参观。

贾秀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省作协会员,市作协、散文学会会员。他是从这个古镇走出去的作家,几十年岁月,风霜染白两鬓,从未忘了故乡。为了探知故乡的前世今生,他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无数次徜徉于古镇的大街小巷,访问老人、查阅资料、翻看镇志、寻觅旧物,归来后又反复研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才有了《徜徉在故乡的老北街》《东西大街,说不尽的人和事》《南街》《走笔龙王滩》等数十篇记录伍佑古镇逾千年演进沉浮史的散文佳作,有了散文集《一担岁月》。

全书分“故乡篇”“人物篇”“远方篇”三个部分,字里行间满是对古镇街巷、河流、古桥等风物人情的细腻书写。作者钩沉历史、臧否人事、描写方物、记录游历,笔下有乾坤,纸上秀风采,贯穿全书的一大特点是满满的正能量。分享会现场,作者贾秀全化身“古镇人文导览”,与南大校友们深度联动,开启独特的“文字+实地”双维阅读之旅。

在“文字溯源”环节,贾秀全带领大家穿梭于散文集中构建的古镇场景。

来到铁绳桥,他指着悬挂半空久未合龙的桥体说:“我在《南街》中写到这桥,民间一度称其为‘铁神桥’,其实与神仙没什么关联。该桥名中应该是绳索的‘绳’,民国或更早到明清年间,这里是运盐船必经关口,船只接受当局检查完税后才能启放铁绳索通过,从伍佑港进入串场河。”

参观珠溪古镇时光记忆馆。

在夹河,他说:“小时候,人们都称‘夹河’或‘夹沟’,名称老土,但历史悠久。根据我的研究,它是古运盐河(串场河)的一段,随着伍佑场盐业的兴盛,串场河改道,就留下了这段夹在镇中繁华闹市的古运盐河遗存,对照场公署旧址紧挨夹河西侧,就可以理解了。在《夹河》一文中有溯源。”

在盐城文学院座谈交流贾秀全散文集《一担岁月》。

南大校友们或驻足聆听,或用手机记录建筑细节,将书中文字与眼前实景对照,真切体会到“把书页里的古镇‘走’成脚下的风景”的奇妙。

在交流环节,众人围绕《一担岁月》的价值展开热烈探讨。从人文价值维度,它留存了古镇的文化基因与烟火气息,为地域文化传承留存鲜活样本;艺术价值上,贾秀全以细腻笔触、独特叙事,勾勒出富有诗意与画面感的文字图景;谈及文旅价值,散文集成为推广珠溪古镇的生动名片,助力挖掘古镇文旅潜力,吸引更多人探寻这片饱含历史韵味的土地。

在盐城文学院门口合影留念。

南京大学盐城校友会悦读俱乐部负责人、盐城工学院教授张苏榕说,南大校友们跟随作家的脚步,在珠溪古镇的文化滋养中,感受到了“文字+实地”立体阅读带来的快乐。此次分享会,搭建起文学与地域文化交融的桥梁,不仅是对《一担岁月》文学价值的挖掘,更是一次地域文化的生动传播,让珠溪古镇的魅力借由文字与足迹,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为盐城文化建设增添人文活力。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陆荣春/文 崔桂林/图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