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曲种,出生在盐城、成长在盐城的夏文兰何以将相声说得风生水起?今天就来讲一讲夏文兰的故事。
【人物名片】
夏文兰,原江苏省相声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师承相声艺术家姜昆,与丈夫倪明被誉为“中国相声第一夫妻档”。
盐阜大地孕育的曲艺新苗
“成为相声演员,纯属偶然。”
1984年6月,盐城市组织庆“七一”文艺晚会,相声演员倪明的搭档因故无法参加演出……找谁呢?时间紧,任务重。当时要表演的作品《颂歌献给党》是一段以“唱”为主的作品,倪明就把目光投向了盐城工艺品总厂的绣花女工夏文兰,而“唱”正是夏文兰的强项,“因为她的歌唱得特别好,是出了名的‘金嗓子’。”
夏文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答应了倪明的邀请。通过一次救场演出,夏文兰和倪明以相声为媒,男女配合表演,由于形式新,“笑果”佳,颇受观众欢迎。
自此以后,各式各样的晚会就经常安排他俩的相声,形势“逼迫”他们经常在一起演出,夏文兰渐渐地从观众的掌声和鲜花中受到了鼓舞与褒奖,心中这粒相声艺术的种子,从贫瘠的土壤里汲取营养,这对“临时组合”很快在曲艺界崭露头角。当时盐城市文化馆珍惜人才,将他们分别从工厂调入文化馆,两人从业余走上了专业之路。
1990年“九九”重阳节之际,姜昆随中国广播艺术团到盐城演出。市里特地挑选了两个地方节目同台演出,其中就有倪明、夏文兰的男女相声。姜昆看了他们的表演,大为赞赏,他没想到在淮剧之乡,还有这样优秀的相声人才。在对二人进行了“零距离”的考核与答辩后,姜昆认为他们功底扎实,甚为满意,当下决定收他们为徒。
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曲艺人生
夏文兰不满足于拿别人现成的段子来演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她广泛收集相声素材,创作出了《五彩缤纷》《悄悄话》《家乡美》《永远是朋友》等近百个段子。有时候,为了作品的主题或是某个重点,甚至个别字词或语气的推敲琢磨,与搭档常常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半夜三更把电话打到师父那里请师父评判。
1991年4月,夏文兰带着自己原创作品《五彩缤纷》,前往湖南益阳参加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和文化部社图司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年业余相声大奖赛。当时,在赶路的火车上她还不忘复盘整个作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断地调整、润色。据江苏文化馆原馆长金恩渠回忆:“在断断续续的谈论中,我发现文兰在作品的研讨中体现出相当优秀的创作能力,而且对女性说相声这个现象有着不少独到的见解。”在那次益阳赛事上,夏文兰凭借出色的表演,喜获逗哏二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女相声演员在同类比赛中获得的最高荣誉。
相声演员在台上表演风风光光,走到哪儿都有掌声和鲜花,可为了台上短短十几分钟的表演,夏文兰付出了太多太多。
一次夏文兰夫妇随艺术团到部队慰问演出,突然得知3岁的儿子在家从四楼滚到三楼,鼻梁骨跌陷。夏文兰当时就哭了,但看到台下上千名战士期盼的眼神,她仍然坚持演出完才回家。
也正是三十年如一日的认真、较劲,夏文兰在1993年的首届“火花杯”女子相声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同年在“马三立杯”中国业余相声邀请赛上,她表演的《悄悄话》又获二等奖,在1995年全国首届“侯宝林金像奖”电视相声大赛中,她创作表演的男女相声《怎么了》获优秀作品奖、个人获“荧屏奖”“全国相声大赛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虽说所获奖项多为二等奖,但很多比赛是在和众多实力雄厚的男相声演员中拼杀而得。
长期的基层文化实践使夏文兰意识到,观众喜欢相声,相声更离不开观众,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她每年都与丈夫带领小分队赴工厂、农村、部队、学校、社区义务演出,成了名副其实的“下乡专业户”。
用生命浇灌曲艺之花
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曾这样评价夏文兰:“南方人说北方人的相声不容易,南方的女人说北方男人说的相声更不容易。”一语道出了夏文兰在这“更不容易”的艺术事业上的艰辛与付出。
夏文兰相声中的女性,不蛮、不野、不骄横,她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的眼睛,塑造真实的、现代的女性形象,在《家乡美》中,她是睿智幽默的记者;《家里的事》中,她是热心博爱的乡村教师;《我愿嫁给他》中,她是勇敢追求爱情的恋人……这些作品不仅是女性相声的典范,还为后辈演员树立了榜样,更是推动整个相声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时她总结有三条:第一要表现出女性美,自嘲不损害自己的形象;第二要女性话题,不用男性化的动作语言来娱乐观众;第三,不在表演的时候让大家过多关注个人的外貌和身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上。
在历经多年沉淀后,夏文兰深知盐城曲艺在当时面临诸多挑战,市场活力亟待激发。她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强烈的使命感,为家乡曲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拓新路径,先后在地方和部队免费开办了三十多期业务培训班,特别是在家乡盐城,让很多小学生参加曲艺培训,在培养这些孩子成为热心观众的同时,还使孩子们在升学考试中获得与学习钢琴、二胡的学生同样的待遇。
此外,她还毫无保留地开门收徒培养新人,争取一切机会带上徒弟参加各种演出活动,让他们丰富社会实践,积累舞台经验。无论是爱好曲艺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是校园里的大学生,她都悉心指导,帮助他们梦圆人生。
从最初的懵懂接触到后来的深入钻研,相声不仅是夏文兰的职业,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份热爱,驱使她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探索未知,挑战自我,赢得了业界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成了曲艺界的一面旗帜。
2015年8月,年仅50岁的夏文兰因肝癌晚期医治无效,不幸离世,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欢声笑语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她钟爱一生、奋斗一生的相声表演艺术更是后继有人。
也正是在她的影响下,盐城的曲艺文化传承与创新,填补了盐城在相声这门表演艺术上的空白。随着政策机制的强力支撑,优秀作品和人才的不断涌现,以及曲艺阵地的不断夯实,盐城的曲艺名气越来越响,终于在2017年,盐都区被中国曲协授予苏北首个“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吕正龙 宋琦磊(见习)
编辑:梁鹤龄 李艳 凌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