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阜宁县吴滩街道射南村,春光正好,91岁老人周友雪精心打造的牡丹园里,牡丹肆意盛放,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赏花打卡,现场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断。六十载光阴,周友雪苦研牡丹种植技术,培育了100余个品种,万余株牡丹,将原本平凡的农家院落精心雕琢,打造成了声名远扬的“雪天牡丹园”。
周友雪与牡丹的缘分,要追溯到他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那时,父亲身患重病,急需“牡丹皮”入药,可家境贫寒的他四处寻觅,终究没能凑齐药材,父亲也因此离世。这份愧疚,深深扎根在他心底,化作了执着的信念——一定要种出牡丹,打破“穷人家种不成牡丹”的观念。
经过数年准备,周友雪踏上了培育牡丹的漫漫长路。“过去在花圃里一待就是一天,现在也离不开它。”尽管年事已高,周友雪依旧精神矍铄,谈及牡丹培育,他娓娓道来。周友雪始终坚信“天道酬勤”,培育牡丹需要十足的耐心与定力。几十年来,他一心钻研新品种,采用老枝扦插、混合杂交等技术反复试验、筛选。他整日穿梭在田间地头,仔细记录牡丹生长数据,再据此改进培育方法。培育一个新品种常常要耗费十年时间,其中艰辛不言而喻,却也彰显出他的匠心与坚守。
凭借着锲而不舍的努力,周友雪收获了累累硕果。他填补了江南牡丹某些品种的空白,实现牡丹四季开花、花开二度甚至三度,还培育出一枝两头或多头的牡丹,更厉害的是,他能精准预测、把握花期,实现定时开花。2008年,他成功研发出能在寒冬傲雪绽放的牡丹,让牡丹与蜡梅共舞,成就“冰天雪地见牡丹”的独特景观。如今,他的牡丹园里汇聚100余种牡丹,大多为自主培育,“阜宁红”“阜宁粉”更是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特色名片。
周友雪不仅专注于牡丹培育,还心怀大爱。多年来,他向全国各地渴望通过苗木致富、美化家居的农民无偿寄出7万多棵苗卉,价值达100万元。2018年,“中国·阜宁首届牡丹艺术节”在雪天牡丹园举办,近万名游客慕名而来,“射南牡丹”从此声名远扬。
近年来,周友雪的牡丹培育规模不断扩大,8亩土地上万余株牡丹分早、中、晚三期依次盛开,吸引大批游客,成为盐阜地区农旅融合的典范。通过“牡丹+文旅”创新模式,牡丹园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花卉种植与销售,旺季游客量累计突破3000人次,实实在在地让乡亲们的钱包鼓了起来。
虽已年逾九旬,周友雪依旧每日精心照料牡丹。他还有更大的计划:打算进一步开发牡丹深加工产品,让这“一朵花”释放更强的富民效应。“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将这份‘花香事业’传承给子孙后代,让牡丹成为家乡的骄傲。”老人望着满园芬芳,目光坚定而充满期待。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宋晓华文/图 通讯员:江慧文 顾建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