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市区多个住宅小区时,发现建筑外墙脱落问题成为困扰老旧小区的突出隐患,引发居民普遍担忧。
在城西一个建成时间超20年的小区,多栋住宅外立面有明显修补痕迹。“上个月刮大风时,一块瓷砖突然掉下来,差点砸到人。”居民李女士说,她现在习惯了出门前先抬头观察。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折射出居民对“头顶安全”的忧虑。
业内专业检测人士介绍,建筑材料热胀冷缩、黏接材料自然老化及结构变形位移的长期累积,是导致外墙鼓包、开裂、脱落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在房龄20年以上的小区尤为明显。此外,高温、大风、降雨、冰雹等极端天气,也可能加速房屋外墙老化,增加脱落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外墙属于业主共有,维修责任由全体业主承担。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维修资金申请流程繁琐、业主意见难以统一、专业维修力量不足三重难题,导致许多小区错过最佳维修时机。
建筑外墙脱落问题,不仅关系居民人身安全,也影响着城市整体形象与品质。老旧小区见证了城市发展历程,承载着众多居民的生活记忆。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日常维护、应急处置、制度创新三个关键维度,构建综合性防护与解决机制。
日常维护方面,建议采用建立数字化档案,详尽记录建筑信息;配备专业检测设备,定期开展检查;实施月度巡查,及时发现问题;依据隐患程度分级管理,有效预防外墙脱落“四步工作法”。应急处置则要做到第一时间设置警戒区域,保障居民安全;第一速度组织专业检测,评估受损状况;第一优先级安排维修,消除安全隐患,降低损失“三个第一”。
制度创新同样不可或缺。2024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出“房屋养老金”制度试点,通过“房屋体检、养老金、保险”三位一体设计,为老旧房屋提供可持续的维护资金保障,激发房屋维修改造市场消费潜力,从根源上解决维修资金难题。
提升安全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居民的“建筑健康”意识,引导居民主动报修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要健全物业的“楼长负责制”,将外墙安全纳入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物业公司应切实落实“楼长制”,将外墙安全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责任到人。
解决外墙安全问题,考验着城市治理智慧,检验着民生保障温度。政府、市场与居民三方协同发力至关重要。政府进一步简化维修资金申请流程,出台激励政策,能吸引更多专业维修力量投身老旧小区外墙维护工作。市场主体凭借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房屋养老金”制度相关业务,可切实提升维修服务质量与效率。居民增强责任意识,主动配合物业,积极参与小区外墙安全管理,为维护工作增添强大动力。三方携手共进,方能加快推动建立守护“头顶安全”长效机制,助力老旧小区重焕生机,让居民安心生活。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陈雪峰 张咪
编辑:梁鹤龄 李艳 马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