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来信|乐享智能的你,正被“围观”吗?
2025-04-09 18:06 我言新闻

近日,市民刘女士遇到一件蹊跷事。她说:“家里空调用很久了,运行不太正常,就想着买新空调,就在家里客厅跟丈夫说了一下,也没有与他人多说。谁知过了一两天,手机上就不断给我推送空调的广告和推文。这些商家怎么知道我要买空调的?”刘女士看了2025年央视“3·15”晚会,了解到家用摄像头、智能门锁、语音助手等智能设备背后可能存在隐私泄露风险,想起自家客厅安装了智能摄像头。

“安装智能摄像头是为了安全,关注家里来访人员,随时了解家里情况。现在看来,买空调的信息很有可能是从智能摄像头泄露出去的,说不定一些隐私也会泄露。”刘女士心有余悸,“可是又没办法证实是摄像头泄露的信息,现在在自家客厅总有种被窥视的感觉。”

刘女士遇到的情况不是个例,也许还有许多人被“窥视”而不自知。智能家居时代,家用摄像头正成为一把双刃剑。近日,多地民警提醒,因为可能存在网络传输隐患,导致隐私泄露风险,不建议安装家用摄像头,引发公众对智能家电信息安全问题的关注。本报陆续接到多位读者的咨询反馈,表达了对家用摄像头使用安全的担忧。

当心!躲不开的隐私窥探

“家里老人独居需要照顾,又听说摄像头容易被黑客入侵,实在难以抉择。”盐南高新区市民张女士说。亭湖区的李先生也有同样的烦恼:“想装监控看宝宝的动态,又担心隐私安全问题。”这些意见折射出当下智能家居使用者的普遍焦虑。

记者深入了解后发现,看似便利的远程监控功能背后,确实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据国内某权威媒体报道,根据相关测试结果,目前市场上近8成家用智能摄像头产品存在安全缺陷。多地网络安全专家也指出,多数家用摄像头存在设计缺陷,黑客可轻易获取监控权限。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了智能设备异常的经历。王先生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的某款热销智能摄像头竟会无故自行转动;李老师家中断电的监控设备,收到网络公司来电要求重新开启;还有网友反映报修自家监控故障时,客服人员竟然回复“我们这边一切正常”。这些异常现象暴露出智能设备的安全隐患,值得引起重视。

“现在在家里说话都得小心翼翼,特意避开那些智能设备,感觉像在拍谍战片。”网上一则帖文无奈吐槽。这也道出了众多网友内心深处的焦虑,在享受智能生活便利的同时,却时刻担忧隐私被侵犯。

更为严重的是,看似安全的摄像头或许正成为黑客眼中的“数字金矿”。就像电影《玛歌》中那个失控的智能家居系统,现实中的家用摄像头也可能从“安全卫士”异化为“隐私窃贼”。

凸现!藏不住的隐私危机

当下,图像采集设备系统广泛应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在维护治安、打击刑事犯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守护城市安全重要防线,自家的智能家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滥装摄像头、隐私泄露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智能冰箱、智能电视、家用摄像头等智能家电隐私泄露问题已不是个例。2025年央视“3·15”晚会,首次将矛头指向智能家居行业,曝光了家用摄像头、智能门锁、语音助手等设备背后隐藏的隐私泄露风险。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因智能家居隐私泄露引发的案件超过1.2万起,涉及非法收入超过5亿元。这些数字反映的是无数家庭隐私被侵犯、权益受损害的严峻现实。

近期,“破解摄像头资源”这一关键词频繁进入公众视线。据了解,如今市面上的监控摄像头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闭路电视系统(CCTV),采用独立线路传输,安全性较好;另一种是主流的网络摄像头,需要通过Wi-Fi联网,使用RTSP/RTMP等协议将视频数据上传至云端。但便利的联网功能也带来安全隐患。与需要物理接触才能获取画面的闭路系统不同,网络摄像头就像给自家监控装了个“云窗口”——“黑客”轻松突破实体防线,通过远程技术手段就能轻松窥探。这也是当前网络摄像头隐私泄露的主要渠道。

如何在保障公共安全与保护个人隐私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4月1日,我国公共安全治理体系迎来了重要的法治里程碑——《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规范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的安装、使用和管理,保障公共安全,保护个人隐私,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要求。

个人能否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条例》指出,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因为家用安防摄像头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所以《条例》对此没有进行过多约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如果安装在自家门外的摄像头能拍到邻居私人生活空间,同样有侵害邻居隐私权的可能。一般来说,个人安装的摄像头只能拍摄自家财产范围,如自家门口、庭院、阳台等,不能对着邻居的家门、窗户、阳台等私密区域,即使拍到公共区域也应减少对他人的影响。

“智能猫眼或智能门锁该怎么安装呢?”需要注意的是,安装监控设备需兼顾安全与隐私。门口摄像头应避免拍摄邻居室内,建议选用触发式录像的智能猫眼。车位监控也须限定拍摄范围,并取得物业许可。所有拍摄内容不得擅自传播,严格遵守隐私保护法规,平衡安防需求与他人权益。

应对!多措并举织牢安全网

从居家角度来说,给家里路由器设置一个足够复杂的密码(英文字母大小写+数字+符号)、关闭路由器WPS连接、开启网络隔离(防止电脑中毒后通过Wi-Fi接入路由器),做到这三步基本能保证摄像头安全。

事实上,部分用户使用智能设备的安全意识十分薄弱。在记者随机采访的27位智能设备用户里,有11人使用“123456”或“000000”这种简单的密码。但部分市民已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市民陈先生果断为自家智能设备设置了独立网络,他表示:“我把所有摄像头都切换到局域网模式,关闭了云存储,心里安稳多了。”

面对智能家电隐私泄露的重重危机,还有一个“土办法”。在家里时用遮挡罩住摄像头,离开家时再把遮挡取下来;或直接拆除家里摄像头,保留门外摄像头。

为从根本上提升智能家居产品的质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层面也在接连出招。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对不合格产品坚决予以打击,全力保障市场的合规运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推出《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强调要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为智能家居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技术标准方面,GB/T41387—2022《信息技术安全智能家居通用安全规范》明确了信息安全要求,全力保护用户隐私。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力,构建智能家居安全规范体系,在促进行业创新发展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当智能摄像头悄然成为家中的“第三只眼”,当语音助手不经意间化身“隐形听众”,在这场看不见的攻防中,需要社会各方默契配合:政策制定者编织更严密的安全标准网络;科技企业组建“数字护卫队”,通过持续的攻防演练筑牢产品防线;智能设备使用者从谨慎选购到安全设置、从权限管理到异常监测,学习成为自己隐私的“守门人”。这种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立体防护,是应对智能时代隐私挑战的应有之道。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陈雪峰 张咪
编辑:梁鹤龄 李艳 马语涵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