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作家夏儒静新书分享会成功举办
2025-03-31 16:42 我言新闻

3月30日下午,由盐城市文联、盐城市作家协会、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南京大学盐城校友会联合主办的盐城作家夏儒静散文集《一抹青绿》新书分享会,在招商银行盐城分行四楼会议室举行。盐城文化界的领导嘉宾出席了活动,他们与来自各方的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部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散文集所承载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温度。

写出文学的大美大爱

《一抹青绿》是夏儒静退休后潜心创作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亲情时光”“缤纷艺苑”“四季芳菲”“心香一瓣”“我思我想”五大篇章,收录了160余篇作品。书中内容从水乡记忆、亲情羁绊,延伸至自然哲思,作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生命的诗意与坚韧。

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罗时荣说:“《一抹青绿》的出版,彰显了江苏人民出版社对地方文学的支持。这部作品不仅是夏儒静个人创作的结晶,更是盐城本土文学扎根生活、映照时代的生动实践。作者从小家小美出发,写出文学的大美大爱,这种文学精神和创作态度,值得肯定。”

活动现场,夏儒静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路。她提到,退休后曾经历身份转变带来的怅惘,但文字是她“成为一束光”的支点。书中《让自己成为一束光》一文写道:“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寻找温暖,更在于让自己成为光源。”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恰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而夏儒静用文字构建的精神原乡,在书中化作对故乡风物的深情凝望。

充满浓浓的“盐”味

《一抹青绿》以“还乡情结”为脉络,将童年记忆、家族故事化作文字的血肉。《守望父爱》《针线里的母爱》等篇章,通过多个生动鲜活的细节,展现了人间亲情的永恒温度。南京大学盐城校友会代表在交流环节感慨:“在《一抹青绿》里,我们看到了生命繁华。书中对水乡少年的描写,充满浓浓的‘盐’味,让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跃然纸上,这是属于盐城的文学DNA。”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夏儒静的这部作品,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一抹青绿》从生活的点滴出发,用细腻笔触描绘故乡、亲情与时代,是对盐城这片土地和家乡人民的深情告白。作品也紧扣时代脉搏,《最后的香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建设,《梅花泪》以梅喻人,讴歌抗疫英雄的坚韧品格。

每一个人来到地球上,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生命有长短,但无论是谁,我们都可以像夏儒静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在自己热爱的小世界里,做那颗闪闪发光的小星星。”一位文学爱好者说:“夏儒静的创作既有‘小切口’的烟火气,又蕴含‘大情怀’的社会观照,这正是散文的力量所在。”

在碎片化时代坚守文学灯塔

面对数字化浪潮对传统书写的冲击,夏儒静在分享中坦言,写作是与时间和解的方式。书中《人间忽晚岁月已秋》写道:“离别只是形式,只要心在情在,便无真正离别。”这种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恰与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团队的出版理念相契合——在快餐阅读盛行的当下,依然要为深度文学保留一方净土。活动尾声,读者就“散文如何平衡个体经验与公共表达”展开了热烈讨论。夏儒静以书中金句回应:“在庸常烟火里守一份从容,快乐不需要太饱满。”

盐城市作协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抹青绿》这部散文集的问世,既为盐城文学园地增添了新花,也为繁荣盐城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待更多本土作家以笔墨为舟,载动这座城市的文化乡愁。要善于捕捉盐城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古老的盐韵文化、美丽的湿地风光,还是勤劳善良的百姓,都应成为我们笔下的生动素材。我们要通过文字,用自己的笔触,让更多的人了解盐城、热爱盐城,用文学的力量服务人民,为盐城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为文化强市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陆荣春

编辑:张伟伟 李艳 王艺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