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既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阶段,也是认识自我、规划未来人生的重要阶段,更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中生涯规划指导是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助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盐城市第一中学是省首批国家示范性高中,省首批四星级高中,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立项学校。近年来,学校秉承“生长型”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成为“自主自立、自信自省、自胜自强”的“天之骄子”为成长目标,推进育人模式转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努力培育适应未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需要的人才,办学品质不断提升。
一、课程建构,把握指导重点
课程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生涯规划指导的重点。在课程建构方面,学校既注重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建设,又注重将生涯规划指导与学科教学结合、融入班会活动和社团活动课程,使三者同向同行,促进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和成长需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建设生涯规划校本课程
为系统化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学校从实际出发,于高中三个年级中开设各有侧重点的课程与讲座,并将“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课统一纳入学校课时实施计划中。学校在南京师范大学生涯规划专家的指导下,对已开发使用的《国内大学主要专业介绍》《兴趣爱好是我的就业方向舵》《性格特征是我的职业选择键》《合适专业是我的潜能催化剂》4本生涯规划校本教材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新改版,构建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在高中学习的不同阶段,为全体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生涯规划课程,包括选考学考的选择和安排、综合素质评价、自主招生和未来职业倾向等不同类型的生涯指导课程。高一年级的侧重点在于发现自身潜能、职业兴趣、自我探索等,基本要求是为选科奠定基础;高二年级的侧重点在于把生涯规划与选科后各科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涵和发展前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学校的课程学习与生涯规划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学生对大学和专业的认知、职业的认知,增强自我规划能力。高三年级,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人生规划,并基于高考分数等科学填报志愿。学校力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指引学生在充分完成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国家、时代的要求,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和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中。
2.将生涯规划指导融入班会活动、社团活动课程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和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核心素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题班会作为学生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对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尤为重要。据此,我校组织各年级开展生涯规划指导主题班会,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多种形式的生涯规划指导活动,如小组辩论、小组分享、角色模拟、情境演绎、小组宣讲等,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在生涯规划指导中的主体作用,让各种想法充分碰撞,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的生涯规划在碰撞中不断得到纠正和完善。同时,学校围绕校本课程、公益服务、艺术审美、体育健康四个方向,重组成立了低碳实验协会、崇文3D考古社、“心心社”志愿者协会、墨香书画社、跆拳道俱乐部、国威乒乓球社、第一乐队合唱团等108个精品学生社团,邀请高校教师、优秀校友、行业杰出青年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让校园充满生机,让学生生命得以成长。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科技节、英语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等校园节日活动,每项活动由学生自主申报、自主设计、自主参与,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践主体,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资源整合,助力指导实施
生涯规划体系要坚持开放和生成相结合。当今世界急剧变化,生涯规划的主体——学生,是不断成长变化的,生涯规划的客体——职业和技能,也是日新月异的。因此,单靠学校的资源是不够的。为确保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性,学校还需要整合各方资源,为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施提供坚实助力。
1.实施“教授博导进校园”“职场精英面对面”活动
学校多次邀请高校教授、博导来校,为学生开设高校专业选择与高中生未来发展、地球科学与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物理视界中的化学、高校专业介绍与选择、从信息计算到人工智能、大学生活面面观专题讲座,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学校还定期、适时邀请职场精英、优秀校友、学生家长等各行业成功人士,到学校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微讲座”,介绍行业特点、从业要求及职业体验,让学生展望未来的职业定位,激励学生合理制定学业发展规划。
2.深度开展研学旅行,拓展学生眼界视野
学校从四个方面大力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美丽乡村和城市建设;让学生走向社会,感受火热生活和时代气息;让学生走访高校,感受大学风貌和科研精神;让学生走出国门,感受中外文化和异域风情。学校先后多次组织学生开展南京大学“游亦思”寒假冬令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寒假研学旅行、韩国研学旅行冬令营、东南大学寒假研学旅行、大丰知青馆和中华水浒园“青春一日行”、“强健体魄、感受春天”大纵湖游览、北大清华等高校暑期夏令营、南京大学暑期夏令营、韩国定山高中和屯原高中交流访问、山西灵丘平型关大捷红色之旅等研学旅行活动。通过项目化学习,深度推进研学旅行活动,让研学在环境熏陶中发生,让研学在探究体验中发生,让研学在动手实践中发生,让研学在行走旅途中发生。
3.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深入职场体验感悟
学校与中国海盐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盐城市社会福利院、盐城市儿童福利院、盐城市图书馆、盐城市火车站、大纵湖旅游风景区等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机会和场所。学校定期选派学生到中国海盐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到儿童福利院和社会福利院做义工,到大纵湖旅游风景区担任义务导游,零距离接触具体的职业工作,增加对各个行业、不同职业的体验和认知,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提升实践与合作能力,为他们今后在高校专业选择、职业规划定位上提供有益借鉴。
三、机制完善,保障指导落地
在做好前者的基础上,学校在机制完善上下足功夫,大力保障生涯规划指导落地。学校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机制。
第一,学校建立家校社生涯指导工作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为学生提供生涯咨询和帮助,形成全员育人的生涯规划指导实践体系,从师资力量上保障相关实践活动的实施。该工作组成员来自学校、社区、高校、机构等,覆盖面大。
第二,结合教育动态和学校实际,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组建生涯规划指导中心,配备专兼职结合的生涯指导教师队伍;建立面向学生,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参与的班级指导团队,给予学生深入的指导。通过点面结合,保证生涯规划指导落地生根。
第三,学校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落实学分制,通过各项生涯规划实践活动,获取相对应的学分;调动学生、家长积极性,积极参与丰富的生涯规划实践活动,获取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学分,以此实现开展生涯规划所要达成的目标。
第四,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全面、全程、客观记录“学生个人成长的足迹”。学生参与的研学旅行、志愿服务、职业体验、劳动实践、社团活动等各项活动,都进行实时详细记载,真实反映学生的现实表现,并采用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制度,力求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达到以评促学的目标。
实践表明,基于“生长型”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生涯规划,其本质是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力,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与不断超越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最终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校将继续以培养学生成为“自主自立、自信自省、自胜自强”的“天之骄子”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不断推动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扎实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助力学生未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盐城市第一中学 陈建权 周龙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