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道逐浪行 青春共铸民族魂”丨盐城工业职院学子开展运河文化实践之旅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0-13 17:48

近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舟楫逐浪,运河寻踪”实践团队,循着京杭大运河的千年碧波,走进淮安、扬州两座运河古城。队员们以专业视角探寻运河航运的历史脉络与水工建筑的智慧结晶,在古城街巷与文化遗址中,深挖运河承载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让青春足迹与千年文脉同频共振,以实际行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溯源漕运脉络,触摸民族交融根基。踏入淮安漕运博物馆,古朴建筑与现代展陈交相辉映。队员们在“漕运历史”展厅溯源,从隋唐大运河的开凿背景到明清漕运的鼎盛风貌,泛黄的漕运文书、精致的漕船模型、生动的场景复原,直观展现出漕运作为“国家生命线”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粮食、物资北运的经济通道,更是串联南北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结合专业知识,队员们对展厅内漕运码头的结构设计、防洪设施进行分析,深刻体会到古代工匠在保障漕运畅通中凝聚的集体智慧,更坚定了传承和保护运河文化、铸牢民族文化认同的责任感。

淮安漕运博物馆古建筑合影

行走千年街巷,解码民族共生密码。在千年河下古镇,队员们沿着石板老街漫步,指尖拂过明清时期的砖木结构,耳畔聆听古镇兴衰与运河漕运的传奇故事。队员们细致观察古镇民居的榫卯工艺、马头墙造型,发现其中既有江南建筑的精巧灵动,又融入了北方建筑的厚重稳固,这种建筑风格的融合,正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实物见证。在里运河文化长廊,大家在“运河诗词碑刻”前驻足,从“漕船连舳接帆樯,两岸居民共水长”的诗句中,感受古代各民族群众依河而居、共生共荣的生活场景;在游船码头,队员们围绕“如何在保护运河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文旅产业”展开讨论,提出“打造民族文化体验区”的建议,计划通过展示运河沿线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魅力。

河下古镇建筑群合影

触摸运河记忆,传承民族匠心。“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扬州东关街,西接古城中心,东连京杭大运河码头,自古便是运河漕运的重要商贸节点,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化石”。沿街而行,个园、逸圃等古典园林让队员们驻足良久,园林内“移步换景”的空间布局、适应扬州湿润气候的排水系统,不仅展现了汉族传统造园技艺的高超,还融入了回族、满族等民族的建筑元素——比如个园的“竹影山房”,其窗棂设计借鉴了回族的几何纹样,体现出各民族工匠的智慧碰撞。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扬州东关街合影

纵览千年文脉,凝聚民族认同力量。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从运河开凿的工程智慧到沿线地域文化的交融互鉴,从手工业技艺的南北传播到非遗的代代传承,展馆全方位展现了京杭大运河像一条纽带,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串联起来,孕育出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运河非遗”展区,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汉族的昆曲等非遗项目,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运河如何推动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队员赵宇浩感慨道:“以前只知道运河是运输通道,现在才明白,它更是我们各民族凝聚情感、认同文化的纽带,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交融,才有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化展厅合影

此次社会实践,是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深化素质教育、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同学们在行走中触摸运河文脉、厚植民族情怀,不仅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更激发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青春担当。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更多学子在探寻历史、服务社会中,铸牢民族共同体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陈季 邵义博)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