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韵流芳,淮剧的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9-16 11:08

淮剧是中国地方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以质朴唱腔和生动叙事深受百姓喜爱。其所蕴含的伦理观念、家国情怀与社会教化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站在文化“走出去”的新起点,我市应充分发挥淮剧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统筹传统保护与当代创新,重点推进经典整理、原创创作、数字化转化和多语种传播,培育示范性传播路径,增强淮剧的国际辨识度与传播力,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共鸣共振。

立足根脉,厚植淮剧伦理叙事土壤

伦理叙事是淮剧的文化内核。无论是忠孝节义的传统剧目,还是反映时代变迁的现代新作,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中国人关于家族、乡土与社会的价值认知。要实现国际传播的有效转化,首先需要深耕本土语境,厚植叙事土壤。

一方面,系统整理经典剧目。通过对《赵五娘》《琵琶寿》等经典剧本的数字化、译介化整理,凝练其核心伦理价值,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主题母本,为国际观众提供稳定的文化基点。另一方面,推动创作创新。鼓励当代表演团队以现代叙事手法,融入性别议题、代际矛盾、城乡变迁等现实元素,使伦理叙事更具时代张力。通过“传统主题+当代书写”的双重叙事,展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增强跨文化传播的解释力。

融合科技,创新淮剧跨境传播形式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下,科技赋能成为地方戏曲跨境传播的新引擎。淮剧的国际传播,不能仅依赖传统舞台演出,而应在多样媒介与交互场景中焕发新生。首先,打造沉浸式数字舞台。利用VR/AR、全息影像、AI虚拟演员等技术,复原淮剧场景与人物,让海外观众即使远隔重洋,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水乡唱腔”的独特韵味。其次,建设线上多语种平台。依托国际视频平台、戏曲数字博物馆,开设“淮剧云剧场”,推出配有英文、法文字幕的精品剧目及微短剧,降低观众的接受门槛。

再者,开发互动式文化产品。将淮剧元素融入游戏、动漫、表情包与数字文创,形成跨媒介叙事矩阵,扩大年轻群体的文化触达面。此外,可以推动“人工智能+翻译”项目。通过大数据训练与AI语音合成,实现淮剧唱段的多语种同步传播,让“唱得懂”的戏曲跨越语言障碍,在国际舞台上流畅呈现。

深化融合,拓展淮剧文化传播链条

淮剧的国际传播不仅是单一艺术的展示,更是文化产业与跨界融合的系统工程。通过“戏曲+”的多元模式,可以不断拓展传播链条,延伸文化触角。其一,盐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可推进“淮剧+文旅”深度融合。依托盐城丰富的湿地景观和历史古迹,打造以淮剧为主题的沉浸式演艺空间和文化旅游线路,如“盐城湿地·淮剧文化游”,游客不仅可欣赏传统剧目,还能参与地方民俗体验、品尝盐城特色美食,形成“看戏、赏景、品食、住民宿”的全方位文化体验,提升淮剧在国际游客中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同时,可深化“淮剧+教育+文创”模式。结合盐城高校和地方文化资源,开设淮剧艺术工作坊与跨文化课程,吸引海外学生及文化爱好者参与体验;并基于盐城特色人物与故事开发文创产品,如以地方传说和舞台经典角色设计服饰、饰品、茶具及数字藏品,实现文化体验与消费的联动,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对接国际市场。

活化空间,构建淮剧国际传播新场景

空间的创新利用,是淮剧国际传播的重要策略。既要盘活本土存量空间,建设国际化展示平台,也要在海外开辟新的传播场域,让淮剧走得更远、更稳。在国内,应依托戏曲名城建设“淮剧文化客厅”,将剧场、展馆、体验馆与数字交互空间相结合,形成集演艺、研学、展示、交流于一体的国际传播基地。通过定期举办国际淮剧节,邀请海外学者、艺术家共同参与,推动多语种对话与跨界交流。

在国外,可以与国际剧院、博物馆、文化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淮剧海外工作坊”、“淮剧常态化展演基地”,并通过驻外文化机构组织巡演与讲座,实现常态化传播。尤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可依托人文交流机制,打造“淮剧国际巡演带”,将中国的伦理叙事艺术植入世界舞台。同时,应重视侨社力量与社群空间。依托海外华人社团、文化中心,建立淮剧票友社与爱好者联盟,让“草根传播”与“官方推广”形成合力,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多场景的传播格局。(徐文雅,盐城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叶磊,盐城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