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阜宁县陈集中学以其独特的“坚・润”文化为核心,秉持“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学校精神,以“完善自我、追求卓越”为校训,正稳步迈向创办一流农村特色高中的目标。学校构建的“六润”体系,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校园“小舞台”实践,更是成为学校育人创新的一大亮点,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铸魂,主题引领成长之路
陈集中学深刻认识到文化育人的关键作用,将“小舞台”实践与“六润”体系中的“润德”“润美”“润心”紧密相连,通过主题引领,将小舞台打造成学生树立高尚品格、培育高雅品位的重要场所。
高一19班的唐雨涵同学勇敢地登上小舞台,用深情的演讲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他感慨地说:“站在小舞台上,我感受到了被关注、被认可,这让我更加自信地表达自我。”高二12班的梁静参与改编课本剧,她表示:“在改编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感悟。”
学校还积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政治组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引导学生重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责任担当的要求。物理组结合知识设计舞台机械装置,让理科知识绽放艺术光彩,体现了科学精神与审美情趣的融合。这些举措践行了“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实践赋能,全情投入绽放光彩
为充分发挥“小舞台”的实践育人功能,陈集中学在实践环节不断创新,推动学生从“技术依赖”走向“全流程创作”,践行“润智”“润劳”“润体”理念。学校开展“无设备表达”工作坊,让学生回归本真表达,培养学生的乐学善学和勇于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创作道具,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提升了创意转化能力,落实了实践创新素养中的劳动意识。
团委书记王长国见证了学生在小舞台上的蜕变:“看着同学们从依赖手机到独立完成剧本创作、舞台设计,我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成长。小舞台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学校还引入真实社会要素,与民俗文化馆合作,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联合企业开展岗位体验,强化学生实践技能,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评价创新,多维视角见证成长
陈集中学创新评价机制,构建多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过程性成长档案袋制度,全面、客观、动态地记录学生成长轨迹,落实“六润”体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三维”评价模型,从认知发展、实践能力、社会化素养等层面评估学生,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评价维度相契合。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收录表演资料、反思日志、多方评价等,让成长看得见。
校长田源对小舞台实践充满信心:“科学的评价机制,能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发展情况,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小舞台正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助力,也为我们实现办学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党总支书记张楠表示:“小舞台实践是我们探索教育创新的重要成果。它不仅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小舞台,我们看到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以‘坚・润’文化为引领,以‘六润’体系为依托,不断丰富小舞台的实践内容和形式。一方面,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让小舞台更好地融入社会大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实践空间。另一方面,持续优化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过程性评价,让小舞台真正成为学生自信成长的‘精神剧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如今,陈集中学的“小舞台”已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里,学生们尽情展现自我,收获成长与自信;在这里,教育的温度与力量得以彰显。相信在“坚・润”文化的滋养下,在“六润”体系的培育下,陈集中学的小舞台将继续书写育人传奇,培育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