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提升我市中小学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应对日常工作中情绪压力的科学方法,5月16日,以“守护者的心灵绿洲——从自我关怀到教育赋能”为主题的全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适能力提升培训正式开班。市教师发展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并讲话。
开班仪式上,相关负责人对100名参训学员提出三点建议:要凝聚共识,深刻认知心理健康是教育者的必修课;要严明纪律,发扬务实学风保障培训取得实效;要长效赋能,让学习成为教师成长的一种常态。此次培训特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利、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研员夏春娣、慕眠首席音乐医学专家、德国卫生部执牌音乐治疗师田颖、苏州大学副教授王平共4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
张兴利博士为学员带来题为《从焦虑到福流积极自我发展》的讲座。主要围绕“情绪能为我们做什么”“情绪应对模式如何形成”等关键问题展开,阐述情绪调节技术,解析情绪功能。强调大脑终身可塑,倡导以成长型思维协同情绪管理,通过觉察、促进、理解和反省等维度提升情绪智力,引导参与者接纳多元情绪,实现从情绪调节到积极自我发展的跨越。
夏春娣带来《非暴力沟通的力量》讲座,聚焦教育场域中的沟通困境,解析暴力沟通的典型误区。她提出“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步法,以“迟到现象”为例现场演示沟通范式:“看到你这周多次迟到(观察),老师有些担心(感受),希望你能更好适应课堂节奏(需要),我们一起试试提前规划时间好吗?(请求)”引起了多位学员的共鸣。
田颖带来《音乐疗愈活动——自我关怀》专题分享。田颖介绍了音乐治疗的多种形式,深入剖析其心理学维度,包括正念理论、人本主义等。还通过运用积极性音乐疗愈,设置破冰、团体共建等环节,引领参与者于音乐中舒缓身心、探寻内心,实现自我关怀与成长,为现场学员开启音乐疗愈新认知,触动心灵。
王平紧扣“职业倦怠核心要素”与“积极心理学视角突围”两大要点,系统讲解职业倦怠评估方法,帮助教师精准识别早期预警信号、开展风险评估。同时,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深入阐述积极教育理念。此次讲座强调以科学方法应对职业倦怠,引导教师完成从察觉倦怠到实现心理防护的跨越,为现场教师提供化解职业倦怠、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引发深刻共鸣与思考。
据悉,此次培训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023—2025年)》及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为指导,聚焦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提升需求。培训采用“理论+实践”双轨模式,通过专家讲座、案例研讨、实践演练、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着力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与实践调适能力,为构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提供专业支持。(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