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王女士来电:我爱人长期入睡困难、易醒,白天精神不佳,还爱琢磨事儿,容易焦虑,请问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能治疗或者缓解吗?
省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周爱华:高质量睡眠是身心恢复的“黄金时间”,但入睡难、多梦、早醒等问题,正让不少人陷入“越想睡越睡不着”的循环。其实无需复杂调理,做好4个日常小习惯,就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固定作息,校准身体“生物钟”。人体有自带的昼夜节律,频繁打乱会让睡眠变得紊乱。建议每天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包括周末),比如23点前入睡、7点左右起床,即使前一晚没睡好,也别白天长时间补觉,逐步让身体形成“到点就困、到点就醒”的条件反射,就像给闹钟上准发条,让睡眠节奏回归规律。
睡前1小时“戒断蓝光”,给大脑“松绑”。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助眠的褪黑素分泌,让大脑误以为仍在白天。建议睡前1小时关掉所有电子设备,换成温和的放松方式:可以泡10分钟脚(水温40℃左右,别过烫)、读几页轻松的纸质书,或听舒缓的白噪声(如雨声、溪流声),帮身体从白天的“紧绷状态”切换到“放松模式”。
调整饮食,给睡眠“减负担”。睡前3小时别吃太饱或喝太多水,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和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浓茶、可乐),这些会刺激肠胃和神经,影响入睡。若睡前感到饥饿,可喝一小瓶温牛奶或吃几颗原味坚果,温和的食物能帮身体放松,又不会给肠胃造成负担。
打造“助眠卧室”,减少外界干扰。卧室环境直接影响睡眠质量:温度控制在18℃-22℃(过冷或过热都会让人辗转),用遮光窗帘挡住光线,选择柔软透气的床品,保持室内安静(若有噪音,可使用耳塞)。另外,别在卧室里工作、玩手机,让身体形成“卧室=睡觉”的联想,减少无关行为对睡眠的干扰。
如果长期受失眠困扰(如每周超过3次、持续1个月以上),且自我调整无效,别硬扛,及时咨询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获取专业帮助。改善睡眠需要耐心,坚持这些小习惯,慢慢就能找回安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