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推进“健康盐城”建设号召,充分发挥名院、名科、名医的优质医疗资源和专家人才优势,进一步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联合市卫健委和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定期邀请上海盐城医疗专业协会专家全面系统地进行健康知识科普,敬请关注。
2024年12月17日,全球最新癌症报告的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癌症新增病例约480万(占全球总数的24%),癌症死亡病例约260万(占全球总数的26.7%),双双位居第一。卵巢癌仍被誉为“妇癌之王”,最新的数据再次敲响警钟,显示其明显被低估:2022年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8.84/10万,其中70%患者确诊时已是III期以上,每年死亡病例约3.26/10万,均呈上升趋势。晚期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低,徘徊在30-40%,而早期卵巢癌的生存率可达90%。卵巢癌不能像乳腺癌可以自检,也不像宫颈癌有成熟筛查路径,迄今为止,卵巢癌尚无有效及敏感的早期筛查手段。
下面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或许给大家带来启示。2023年9月,46岁的廖女士因“饭后胀气数日”就诊于消化科,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服药两周仍未好转。又拖延至半月后单位体检,超声科主任帮她做阴超时,发现其右侧卵巢呈囊实性,直径3.2cm,血流丰富,血流阻力指数小于0.4,高度怀疑恶性肿瘤。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56U/mL略升高,随后进一步行盆腔核磁检查,提示肿瘤局限于卵巢。很快患者接受了腹腔镜下卵巢癌根治加全面分期术,病理回报:IA期卵巢浆液性腺癌。术后接受了6个疗程的紫杉醇+卡铂化疗,定期随访至今,无瘤生存。每每回想其就诊经历,廖女士及家属均感慨庆幸“如果没有那次彩超,现在可能正在打第N次化疗”。
一、卵巢癌有早期信号么?为何我们一次次错过?
卵巢属于女性内生殖腺,藏于盆腔深部,体积似杏仁大小。卵巢癌的狡猾之处在于能在无声无息中播撒“罪恶的种子”。因此,卵巢肿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其中80%以上属于“日常级”不适,如廖女士的经历般,很多女性朋友经常会忽视,或者需要经历多个医生或者较长时间才能锁定真凶。但是,若出现以下七个症状,存在持续超过14天、或频率增加、或常规治疗无效,请务必警惕,积极启动“卵巢癌排查程序”。
症状一:腹胀——很多朋友认为“我只是吃多了”。实际上是肿瘤刺激腹膜、腹水渗出,最早期的表现往往是“裤子越来越紧”,而非疼痛。
症状二:快速饱腹感——很多朋友认为“最近减肥挺成功”。实际上是肿瘤向上顶压胃囊,吃两口就饱,体重却在下降。
症状三:盆腔或下腹隐痛——育龄期女性朋友可能认为“大概是要来大姨妈”,疼痛定位模糊,常被归因于痛经、劳累。实际上是肿瘤生长侵犯腹膜神经可能。
症状四:尿频尿急——误解读成“又尿路感染了?”实际上是肿瘤压迫膀胱,却极少出现尿痛、血尿。
症状五:大便习惯改变——“肠胃功能紊乱吧”便秘腹泻交替,易被误诊为IBS(肠易激综合征)。实际上是肿瘤压迫和刺激肠管可能。
症状六:异常子宫出血或绝经后出血—育龄期的异常子宫出血误认为是“激素波动”,实际上部分卵巢肿瘤比如颗粒细胞瘤可分泌雌激素扰乱周期及绝经后的子宫内膜代谢。
症状七:腰背痛、甚至下肢水肿——误解未“是不是腰椎突出”,实际上是肿瘤压迫盆腔静脉或淋巴回流受阻所致。
二、医生为何常“看走眼”?
原因一:卵巢位置隐蔽,解剖学上,双侧卵巢位于子宫后方、直肠前方,在盆腔的深部,常规妇科双合诊很难触及早期小病灶。
原因二:缺乏有效且敏感的筛查手段
•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对于上皮性卵巢癌的预后和随访检测很有效的指标,但敏感性低。比如早期50%卵巢癌患者属于正常范围,而在盆腔炎、腺肌症等良性疾病升高;
•腔内超声:可鉴别90%以上的良恶性肿瘤,但假阳性率达10%;
•CT/MRI:对<1cm的腹膜转移病灶不敏感。
原因三:疾病进展差异大
卵巢肿瘤的病理类型繁多,其生物学行为各异。部分病理类型(如卵巢浆液性癌)可在数月内由I期跃升至III期,窗口期极短。
再加上患者早期的症状不典型,首诊科室往往不是妇科,因此部分患者确诊时间显著延长,间接的影响了预后。
三、听说有高危人群?是否在“画像范围”里?
历经数年的研究,学者们发现卵巢癌的发病因素复杂,但仍收获了其高危因素,具体可分为两大类。
1.不可改变因素
首先是年龄:50岁以上为高发人群,尤其50-79岁。
其次是遗传与基因因素,属于最强风险,这部分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BRCA1/BRCA2基因突变:携带突变者终生风险显著升高,BRCA1突变者风险达54%,BRCA2达23%,普通人群仅1.1-2%。
•家族癌症史: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患卵巢癌,风险增加10%-15%。家族中有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病史,风险同步上升。
•其他遗传综合征:如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相关基因变异。
2.可干预因素
•生殖与内分泌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未生育或35岁后初产、长期无排卵(多囊卵巢、初潮年龄<12岁、绝经年龄>50岁)均属于高危因素;;
•肥胖与高脂饮食:肥胖导致促炎因子释放,刺激肿瘤发生;动物脂肪中的致癌物直接作用于卵巢。
•吸烟:烟草致癌物(如多环碳氢化合物)直接损伤卵巢细胞DNA,增加闭经早发及癌变风险。
•化学物质暴露:职业接触石棉、滑石粉、油漆、杀虫剂等,电离辐射、X线过度照射等干扰细胞代谢。
•同时伴随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或子宫内膜癌病史,风险增加2倍。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促进发病。
四、自我守护三部曲
首先,平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控制体重、低脂饮食、减少化学暴露。多关注身体症状,警惕前面叙述的7个不典型症状,若同一症状每天出现、连续2周以上、2种及以上症状叠加,请立即启动就医流程。
其次,认真做体检。每年的妇科检查、腔内超声检查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每位女性朋友的必选套餐。若期间有不适,建议增加检查的频率,必要时盆腔MRI评估。
再次,对于高危人群,建议积极性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例如携带BRCA1突变女性,卵巢癌终身风险高达54%,应在完成生育后可考虑预防性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
由上述可见,卵巢癌的“沉默”并非无迹可寻,而可能是平素缺少倾听身体语言的耐心。请各位朋友记住:每一次持续2周以上的腹胀、尿频、早饱,都可能是它发出的求救信号;每一次高危忽视,都是给“粉红杀手”让路;每一次主动检查,都是将沉默变成呐喊,都可能把死亡倒计时清零。(张海燕)
名医名片
张海燕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妇产科行政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药临床研究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成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学分会卵巢癌学组成员。妇科四级腔镜手术资质。《Frontiers in Oncology》等杂志审稿专家。参编《实用妇产科学》《遗传性妇科肿瘤学》等专著。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及上海市卫建委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
擅长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和综合性治疗。擅长单孔微创手术治疗妇科良性肿瘤如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擅长妇科常见疾病如异常子宫出血、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的诊断和治疗。
张海燕博士门诊时间
妇科专家门诊: 周二下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院区
妇科特需门诊: 周三上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院区
周五上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