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了,应该就是这几天!”国庆节刚过,射阳县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副大队长刘波几乎每天都在滩涂湿地上,拿着望远镜盯着北方的天空,等着自己的“老朋友”们——每年10月中旬迁徙至此,多达200余种的300万只候鸟。而在不远处的射阳县公安局沿海治安防控中心内,电子屏幕上正实时跳动着滩涂湿地的监控画面,AR鹰眼系统持续扫描着重点区域,一场科技与人力协同的生态守护战,在射阳沿海悄然展开。
近年来,射阳县公安局以构建“生态警务”为核心,以“平安原野”专项行动等鸟类保护行动为载体,聚焦珍禽鸟类、野生动物等生态环境资源,通过建强跨部门前沿阵地、织密智慧防控网络、建立多维度湿地鸟类保护工作机制,为黄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筑起了坚实屏障。
建强跨部门前沿阵地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以前巡查滩涂,靠的是腿和望远镜,遇到跨区域、跨部门的问题,协调起来费时费力。现在有了中心阵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在作战中心联勤办公,发现情况立刻就能联合处置。”刘波口中的“中心”,正是射阳县公安局牵头打造的沿海治安防控中心。
为破解生态保护“多头管、难协同”的难题,射阳县公安局推动高位成立“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野生动物保护领导小组”,出台《射阳县湿地红线区域管护实施细则》,将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5个部门的力量整合到保护中心,设置“研、侦、控、教”四大功能区,构建起“联防、联查、联打、联治”的协同体系。同时,串联湿地228国道沿线6个派出所作为鸟类保护前哨,形成“1个中心+6个前哨+N个巡查点”的阵地网络。
今年2月,由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巡逻队在下老湖滩涂进行巡逻时,发现一辆外地牌照的小轿车多次往返,但无法确定其来射阳的原因,工作人员立即将线索反馈给防控中心。通过大数据研判,发现该车辆驾乘人员确有非法狩猎嫌疑。随即民警确定了该车辆具体位置,并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将车辆截停检查,发现了疑似准备捕猎的工具,对方也交代了正在“探点”,及时消除了捕猎隐患。
“要是在以前,等我们接到群众举报再赶到,嫌疑人早跑了。现在有了跨部门联动和前沿阵地,打击效率至少提升了3倍。”参与处置的环食药侦民警谢清露说。
自中心建成以来,射阳县公安局联合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80余次,拆除非法捕网、窝棚600余个,救助东方白鹳、丹顶鹤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30余只,推动落实生态损害赔偿645万元。2024年6月,射阳县公安局作为全省唯一地方公安,受邀参加苏浙两省生态警务交流活动,其跨部门协同保护经验获两省同行认可。
织密智慧防控网络 从“人力巡查”到“数据预警”
“老河口芦苇荡上空有几只东方白鹳盘旋,系统已经自动识别并标注为‘无异常’。”在防控中心的智慧指挥室里,民警周明指着电子屏幕上的三维湿地地图介绍道。屏幕上,滩涂、林田、河湖的分布清晰可见,重点鸟类栖息地用不同颜色标注,无人机巡线轨迹、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实时更新——这是射阳县公安局打造的湿地鸟类保护智慧网的缩影。
为实现生态保护“精准化、全时控”,射阳县公安局连续三年将沿海湿地智慧防控项目纳入县“两重一实”项目,在南至新洋港、北至淮河入海水道的228国道以东区域,高密度布设电子围栏、AR鹰眼、热成像摄像头等感知前端230余套,汇聚5个部门的数据系统平台,绘制了一张湿地保护“数字地图”,建成覆盖“滩涂+林田+河湖+道路”的智慧防控系统。同时,研发非法狩猎、非法捕捞预警模型,建立破坏生态资源高危人员库,通过大数据比对识别异常行为,实现从“人力驱动、被动响应”到“数据引领、动态布防”的战力提升。
2024年10月18日凌晨,智慧防控系统监测到有非法狩猎前科的高某某出现在海堤路某蟹苗场东南侧滩涂,疑似非法捕鸟。系统立即预警,民警周明10分钟内抵达现场,抓获正在使用网具捕鸟的高某某,当场查获12只绿翅鸭。
“这起案件要是靠传统巡查,几乎不可能第一时间发现。现在通过数据预警,我们提前锁定了目标,实现了‘人未动、警先至’。”周明说。
不仅如此,射阳县公安局还联合三大电信运营商,在黄海湿地保护区域设置短信提醒,游客进入区域后会收到“保护湿地生态,禁止非法捕鸟”的提示;在金海林场边界设置虚拟电子围栏,一旦有人员非法闯入,系统会立即报警。2023年以来,智慧防控系统已累计预警非法行为325次,协助破获危害生态资源案件32起,抓获嫌疑人169人,其中“12·21危害野生动物案”捣毁捕猎窝点73个,解救放生野生动物16000余只,获公安部贺电表扬。
落实宣防一体机制 从“被动管控”到“主动守护”
“张大爷,您看这宣传册上的花脸鸭,就是咱们滩涂每年来的‘客人’,要是发现有人捕鸟,记得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在射阳县盘湾镇,生态警长陶杰正挨家挨户发放鸟类保护宣传册。作为128名生态警长之一,他负责辖区内12个村(居)的生态宣传和巡查工作,手机里存着36名志愿者和800多位居民的联系方式,被大家称为“湿地守护热线”。
为推动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射阳县公安局建立“1+20+128”三级“生态警长”制度,同时组建护林员、志愿者、情报员等群防队伍300余人,形成“公安主导、群众参与”的宣传网络。生态警长定期开展“进村(居)、进学校、进企业”宣传活动,在沿海沿线及每个村(居)设置保护鸟类告示牌,利用微信群、大喇叭等平台普及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以前总有人觉得捕几只鸟不算大事,现在通过生态警长的宣传,大家都知道捕鸟是违法的,还会主动举报。”盘湾镇村民张大爷说。去年11月,他发现有人在滩涂布网,立即给民警打电话,民警迅速赶到,拆除了10余米长的非法猎鸟工具粘网,解救了2只被困的白鹭。随后,中心通过研判精准锁定了嫌疑人,并对其依法立案处理。
此外,射阳县公安局还联合盐城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放归基地,设立科普点、暂养点、放归点,定期组织“湿地观鸟”“鸟类保护课堂”等活动,邀请学生和市民参与,让更多人了解湿地生态的重要性。
近两年来,生态警长累计开展宣传活动1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7万余份,消除涉鸟类安全隐患60余处,联合相关部门解救放飞野生动物2万余只,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做法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
射阳县副县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成志介绍,下一步,射阳县公安局将以沿海治安防控中心为阵地,继续打造射阳生态警务廊道,把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不断筑牢生态环境保护的安全屏障,为“美丽射阳”建设和黄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多公安力量。
“这些‘老朋友’每年准时来,是对咱们生态保护工作的肯定。”刘波望着滩涂上嬉戏的丹顶鹤笑着说。如今,在射阳沿海,从智慧系统的实时监控到生态警长的走村入户,从跨部门的联合执法到群众的主动参与,一幅“公安守护、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王钦正)
责任编辑:汪雪霞 池萍 陆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