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专家”炼成记
2024-06-11 15:19 夏禹

高明在进行排爆作业。

清晨五点,淡淡的晨光透过云层,轻轻地洒在大地上。

初夏的微风拂过,带走了夜的沉寂,留下了晨的清新。盐城市公安局特警实战训练基地两旁的路灯还亮着,远处时不时传来几声犬吠。此时,基地的高明反爆炸研究工作室内已是灯火通明……

高明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工作室,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和他的警龄一样长,他们彼此守望,一起见证了成长。

7年前,高明完成了从军人到警察的华丽转身,成为奋战在排爆岗位的一名特警。

算上在部队的4年,如今,高明已与炸药打了11年交道,先后完成国家级警卫安检任务25次,处置各类可疑爆炸物和废旧炮弹2600多个,他也成为当地有名的“拆弹专家”。

一杯牛奶,一个山东煎饼,是高明每天的早饭。牛奶是为了补充蛋白质,煎饼是这个山东汉子无法割舍的家乡情怀,最主要的是它能提供超强的饱腹感。

“42公斤的排爆服,每次穿戴就要40分钟,训练起来体能消耗很大,煎饼提供了碳水,延长了训练时间。”高明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一边心满意足地说。

排爆的路上没有失误的机会,否则就会付出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干我们这一行,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能有半点虚假。”穿着排爆服,进行超高压负重跑,400米跑道一个来回下来,高明已是满头大汗。

超高压负重跑、挑豆练习、负压平衡训练……像这样的基础训练,7年来,高明风雨无阻。他相信1万小时的锤炼是从平凡变成不平凡的必要条件,也是避免失误的必由之路。

由于常年的超负荷训练,高明的腰椎受到严重挤压,剧烈的疼痛让他一度无法直立,医生对他发出转岗的最后“通牒”。“疼,那就让它疼得彻底,疼到麻木了,也就无所谓疼不疼了。”说到自己的伤,高明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满是坚毅和自信。

经过3个月的治疗,高明的腰椎疼痛渐渐好转,但护腰带成了他的必备品,重新站上熟悉的训练场,在阳光的照射下,他显得格外伟岸。

“康复”还不到两个星期,高明就迎来了新的挑战……

2022年2月26日,阜宁县益林镇在进行农田改造时发现了一个大规模战场遗留弹药遗址。作为全市有名的“拆弹专家”,高明当仁不让立即赶赴前线。

“现场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点位、深度、数量、弹种都无法确定,而且规模之大,实属罕见。”高明回想当时的场景。挖掘最大的危险就是未知,这些炸弹长年沉睡在地下是稳定的,一旦暴露在空气中,情况就变得不可控制。

在挖掘清理过程中,一枚手榴弹因接触空气,保险栓突然弹起,从他眼前飞过,把他惊出一身冷汗,“当时我在心里默默地数着1、2、3、4、5……好像等待着命运的审判。”高明回忆,“感觉那是我离死神最近的一次,虽然穿着排爆服,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最多只能保证我留有一具全尸,好在最后有惊无险。”

经过25天的昼夜奋战,一个面积约有6个篮球场大、涉及1339枚炮弹的战场遗留弹药遗址被成功清理出来。

为了让当地百姓放心,清理结束后,高明和队友手挽手,在这片区域中无死角地来回踩踏,用身体检验成果,迎着夕阳,如释重负般的笑容也在他们的脸上盛开……

25天的杳无音信,也彻底“暴露”了他的身份。原来,高明一直瞒着妻子和父母,在他们眼里,高明只是一名特警,但是不知道他是一名更加特殊的特警。

“也许是出于私心吧,我真的不愿意让他从事这个。”高明的妻子单学娥眼含泪水说道,“有的时候他接了个电话就出去了,一直到他回来,我的内心都是不踏实的。”

知道高明是排爆民警的当天,在单学娥的要求下,一家人去拍了一张全家福。这张全家福,高明一直随身带着,和他的护腰带一样陪伴其左右。

7年间,从一张木头桌、一台电烙铁到如今的集成化工作台、排爆机器人及墙壁上琳琅满目的炸弹模型,高明的工作室不断提升战斗力。同时,高明十分注重培养接班人,一批优秀排爆人才在他的指导下迅速成长起来。

脱掉沉重的排爆服,完成了一天的训练,晚风轻轻吹过高明那张布满汗水的脸庞。他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些付出的汗水,永远不会辜负一颗勇敢而执着的心。 

审核:汪雪霞   池萍   韩立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