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亭湖分局警界新青年初露头角 青年刑警的“硬核”青春
2022-05-04 12:15 通讯员 潘霖 记者 李林彦/文 潘熙/图

市公安局亭湖分局,有这样一支队伍,说他年轻,因为平均年龄仅28周岁;夸他精干,因为这支队伍并不庞大,仅由7名男民警组成。然而,历经重重考验与挑战,这支共性与个性并存的青年队伍,现如今已成为亭湖公安新生力量,这股力量初露头角,默默诠释着亭湖警界新青年的力量和担当。

迈上从警路,丹心映忠诚

罗炜,33周岁,年龄不大,警龄却不小,今年是他从警的第12个年头。在这12年里,他当过巡特警,从事过情报研判,在刑侦技术队做过“现场勘查”,不同岗位的宝贵经历,为他走进合成作战中心队伍,打下坚实基础。或许,大多数人会认为,选择从警,可能打小心里就埋下“长大要做警察”的种子。其实不完全如此。出生在军人家庭的罗炜,骨子里烙着严谨与独立,填写大学志愿的那天,他也像大部分人一样,听取了家人建议,“爷爷和堂哥都是军人,我既然报考警校,那肯定要对得起这个选择。”简单朴实的回答,没有豪情壮志和激情满怀,却因为工作后的一次次实际行动,显得格外掷地有声。在他心里,破不了的案件就像扎在心尖上的一把利刃,不拔出来绝不妥协;在他手中,抓不住的逃犯就像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不捉拿归案绝不言弃;在他眼里,流调溯源的一条条数据就像一串串叫嚣的新冠病毒,不阻断传播绝不停歇。

谈起工作来头头是道的罗炜,说起自己时却出人意料的“安静”,几番追问下,在只言片语中了解到,堂哥罗昊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罗昊,盐城籍军官,第71集团军某部(原第12集团军“朱德警卫团”)破障三连指导员,2013年7月14日,为保护战友生命安全英勇牺牲,牺牲时年仅28岁。“我哥他一直是榜样,他的离开,从情感上我是不能接受的,不过,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该预料存在的风险,所以我做得多说得少,不想让家人再为我担心。”这样一位少言寡语,沉着冷静的青年,从警12年来,先后荣获三等功1次、嘉奖5次,2018年先后两次荣获“全市侦查标兵”、“盐城黄海名探”称号,用实际行动诠释他对职业的忠诚。

走稳第一步,走好每一步

初见95后青年民警樊淳,戴着一副清新脱俗的圆框眼镜,若不是身着警服,定会被他身上那股阳光劲“蒙骗”,不过,当他开口谈起自己的工作,扑面袭来的警察气息,着实令人毫无防备。第11届“盐城青年五四奖章”,光闪闪又沉甸甸,凝聚着他一段段杰出的表现。毕业于警校侦查系的他,主动奋战在打击刑事犯罪的第一线,突出表现曾受到省公安厅的高度认可;疫情暴发以来,他向科技要警力,快速高效完成涉疫人员数据核查工作;他乐于复盘案件,善于总结经验,用数篇近万字的“战例战法”记录侦查破案的思路和方法。“跟犯罪分子较量,促使我们不断总结和充电,跟病毒赛跑,不能应付,更不能漏掉一个人。”自小受母亲影响的樊淳,外向乐观,爱思考有韧性,透亮有神的双眼充满着坚定和责任。

25周岁的民警李启瑞,就像学生时代掌握玩学结合秘诀的“小天才”,思维敏捷,大胆创新。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在李启瑞身上,竟还透着些许沉稳,露着丝丝情怀。刚工作,无论是认知还是实操,用他的话说,还是比较难上手的。所幸的是,爱学习敢挑战的他,一边跟着警师们学习,一边自己思考摸索,在反复尝试下,他经手的数起案件从“被动侦查”转变为“主动经营”,新型与传统侦查手段的巧妙结合,给他带来累累硕果。从警2年来,抓获各类刑事作案成员210余人,破获刑事案件270余起,负责的区域盗窃案件破案率突破80%,协助抓获1名潜逃境外逃犯,他总结提炼的“跨境逃犯核查法”在全省推广。“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只有勤学苦练强技能,才能为人民群众多破案多挽损,我觉得这就是青年民警应该做的。”

青春“新警”路,未来正当时

市公安局亭湖分局合成作战中心中队长齐建明,今年38周岁,说起这支精干队伍,感慨自豪更满怀希望,统筹谋划之余,他尤其重视新老民警传帮带。新警李启瑞、朱效益、陈轩,在齐建明、刘明涛、罗炜的带领下,初入警营就适应了工作节奏,无论是案件侦破还是流调溯源,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可以说从工作态度到方法,师傅们的影响是无声而又有力的。

对这股青年力量,刑警大队副大队长成正乐说,“一方面,团队向心力、凝聚力和默契感需要培养,空闲时间组织大家打打球,在运动中疏压,增进感情,对工作开展也有帮助;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挖掘青年人的独特优势,警师们要用不同的办法引导他们打开思路,充分给予创新创造的空间,我相信这帮综合素养高的好苗子不久后会有更大收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