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在苏州海通(太仓)汽车码头,“礼诺运输”号刚刚装载2600余辆商品车启航发往欧洲,在另一个泊位,“玉衡先锋”号正在紧张作业,一辆辆崭新的国产汽车有序登船,即将装载3600余辆商品车启程前往东南亚。同时,在码头的另一侧,内贸船“华嘉7号”正在卸载从长江中上游“水水中转”运输过来的汽车,这些车辆在完成检验后,也将踏上“出海”之旅……据统计,今年1-8月份,海通完成装载约500艘次,作业超60万辆,其中外贸出口超40万辆。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采访团来到太仓港,近距离感受江苏及长江沿岸汽车出口第一大港的恢弘气魄。
名副其实的世界级港口
从运输量窥见国产汽车竞争力
620年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自太仓起锚七下西洋。2025年,拥有港口“基因”的太仓迎来发展新机遇。这里坐拥38.8公里岸线资源、-12.5米深水航道以及江尾海头的独特区位优势,已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和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口,太仓港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港口。目前,太仓港已建码头18座、各类泊位99个,年设计通过能力1.97亿吨、665万标箱,形成了集装箱、件杂货、干散货、液体化工、装备制造5大作业区。
来到海通(太仓)汽车码头,第一眼就被码头上停靠的滚装船所吸引。滚装船,是指通过跳板采用滚装方式装卸载货车辆的“船舶”,它像一个海上的移动停车场,数以千计的小汽车通过滚装船,开启他们的“出海之旅”。
海通(太仓)汽车码头有限公司单船主管孟佳旻告诉记者,眼前的这条滚装船拥有12至14层的立体甲板,每一层大约能停500多辆车,“我们熟悉的比亚迪自营船,是目前运营的滚装船中最大的,有9600多个车位。”据了解,太仓港码头一共能容纳三十多万车辆停放,当数以万计的国产车辆整齐划一地停靠在码头,等待着漂洋过海的运输,来自国产车企品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海通(太仓)汽车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儿七说:“从我们的运输数据来看,今年国产新能源车发展非常迅速,以往我们这边出去的都是传统燃油车,出口地区大部分为中东、东南亚,但现在整个结构变了,出口的车子较多是去欧洲、中北美。新能源车和燃油车比例为4:6,可以看出,不仅是我们国产的新能源车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传统燃油车竞争力也是蛮厉害的!”
亮眼实绩依托政策红利
外贸出口量又创新高
为何会有如此亮眼的实绩?刘儿七认为,这和政策红利分不开,“借着我们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导致全世界尤其是欧洲市场十分认可国产车的质量。另外,我们的制造成本,也是相对而言很有竞争力的,所以我们这边出去的车子可以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刘儿七不无感慨地表示:“最早的时候,滚装船大部分被日本韩国和欧美的一些船公司主导,这些船公司为了保证本土车子的进口和出口,给我们国产车的仓位很少。我们这些主机厂商,大量投资原装产品,来保证我们整个国产车出口供应链的安全。所以现在他们建了很多滚装船,实际上是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一个基础。”
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海通完成装载约500艘次,作业超60万辆,其中外贸出口超40万辆,已突破去年全年太仓港出口总量,创历史新高。
数字科技代替人工
为打造最美港口努力
太仓港集装箱四期码头是江苏省政府重点工程、交通运输部示范工程,也是全国内河及长江流域首个堆场自动化码头。四期码头总投资42亿元,岸线长1292米,共建设4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1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设计,年集装箱通过能力200万标箱,于2018年4月开工建设,2021年6月28日启用投产,2022年6月22日通过竣工验收。
四期码头积极响应交通部“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要求,全方位打造新时代智慧绿色平安港口。码头配置28台无人双悬臂梁自动化轨道吊,通过AR和人工智能技术可自动识别集卡位置进行装卸操作,可实现减少设备作业人员约70%,提升作业效率20%。
太仓正和国际集装箱码头操作部经理刘斌告诉记者:“人工操作时,人肯定会疲劳,需要休息,但如果通过数字创新代替人工,用数字扫描红外线的方式,可以实现365天7×24小时地去作业,码头的效率会得到突破。另外,引入人工智能更好地安排船停泊,拥有更大优势。”
太仓港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内河港口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江苏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方健告诉记者,除了技术创新,太仓港还在努力打造长江最美港口,“我们岸线资源的利用率是整个长江最高的;港口码头的绿化区域覆盖率达100%,生产生活污水的接管率达100%;近几年,在属地供电部门的支持下,岸电的覆盖率达100%,正在朝着长江最美港口努力。”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韩昕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