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6种!江苏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发布
我言新闻 2025-08-29 09:53

 

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8月28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2017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历经八年多时间,江苏已完成全省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记录生物物种9266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2913种、陆生脊椎动物523种、陆生昆虫3216种、淡水水生生物2614种。

调查期间,近30种江苏新记录物种被相继发现,如苏州市吴中区发现毛脉槭、工业园区发现伞房花耳草,南通市经开区发现海边月见草,无锡宜兴市发现凹耳臭蛙,南京市玄武区发现蕈步甲、江宁区发现亚洲长翼蝠等,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选择在江苏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标志着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物种栖息生境不断恢复。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珍稀濒危物种数量稳步增长,分布范围持续扩大。多个物种从局部扩散至更广区域,例如,溧阳市首次发现“植物熊猫”独花兰的野生种群,成为继句容市宝华山之后全省第二个分布点;“鸟中国宝”东方白鹳从扬州、宿迁、盐城等局部区域扩展至全省13个设区市。从空间分布来看,全省生物分布特征鲜明,空间格局结构清晰分明。宜溧山地、宁镇山脉、云台山区成为陆生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滨海与太湖湿地是陆生脊椎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苏南水网及大运河沿线则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生境,这些区域与江苏省重要生态空间高度重合,充分彰显了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的显著成效。

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是摸清全省生态“家底”的关键依据,更是支撑科学决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此次调查共系统记录、收集整理到62万条调查数据。

“在数据处理环节,我们统一数据格式,确保所有汇交数据在字段名称、数据类型等方面保持一致;建立管理系统,研发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实施双重校验,采用数据库自动化清洗与人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调查记录进行多轮筛查,进一步强化了数据可靠性。”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嘉昂介绍,接下来,将进一步研究分析重点物种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为新决策、新政策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升级完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加强江苏生物多样性数据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与动态化更新。

依托首轮调查数据与成果,省生态环境厅将更新《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下一步,我们要将调查成果切实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主流化长效机制,推进省级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依法有序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尹荣尧说,同时,落实《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五年开展一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规定,组织开展新一轮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来源:交汇点新闻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严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