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相册丨在影像中缅怀杨振宁先生
我言新闻
2025-10-18 18:04
2025年10月18日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
因病于北京逝世
享年103岁
20世纪50年代的杨振宁。新华社发
杨振宁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20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
1957年
因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
与李政道一起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1957年,杨振宁(中)和李政道(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获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新华社发
作为中美建交初期的科技桥梁
杨振宁自1971年起多次返华
亲历中国科技从追赶走向引领的全过程
1974年,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从左至右)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新华社发
1977年,杨振宁(右)在北京与母亲罗孟华和妹妹杨振玉(左)在一起。新华社记者张雅心摄
1977年,杨振宁(前)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观察研究成果。新华社记者张雅心摄
1978年,杨振宁在北京与中国科学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新华社记者于小平摄
1986年,杨振宁在北京科学会堂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物理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讲学。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1992年6月9日,杨振宁在南开大学作演讲。这是杨振宁在整理幻灯片。新华社记者李昌元摄
1999年11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杨振宁作题为《量子化、对称、相位因子--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主旋律》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新华社记者杨武敏摄
2003年起
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
在培养和延揽人才
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
作出重要贡献
2013年5月15日,杨振宁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活动。新华社发
2014年6月25日,杨振宁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作题为《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的主题演讲。新华社发(邓智炜摄)
2017年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杨振宁(左)与西南联大校友吴大昌交流。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2021年
他将其珍藏的
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等
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
这批捐赠品共计2000余件(册)
由清华大学图书馆接收
并设立专室进行保管和展示
2021年5月14日,杨振宁先生捐赠清华大学暨“杨振宁资料室”揭牌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
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
连接中西文化
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
“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
从一个地方开始
走了很远的地方
现在又回来了”
而今
当年远走他乡又归来的游子
终于落叶归根
来源:新华社
编辑:梁鹤龄 李艳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