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山东老家度过了赶集的一天,不仅用视频晒出大集现场的热闹劲儿,还附赠一段自己使用新式犁耙的“彩蛋”。这段不到两分钟的视频,在网络上激起的反响却十分热烈,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看饿了”“想回老家”“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手机屏幕里,一场传统的乡土集市深深触动人心;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以细节和真诚获得更广泛的情感共振。
“集市,就是一个农村社会的缩影,是人们的一种交流聚会的方式。”莫言在视频里这样形容,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乡村集市的本质。卖肉的、卖菜的、卖布的、卖鞋的,炸油条的、磨小豆腐的,还有叫卖彩色小鸡的商贩……这些有声有色的人和物,构成了一幅会呼吸的乡土生活画卷,让很多网友感到怀念,“小时候,村里只要一赶集,人都聚集起来了”。这样的场景是中国基层生活的样貌,也是维系村庄社交关系网的重要一环。在这里,有着自然、舒适的人际关系——“可买或不买,随意打听着价格,聊着热气腾腾的生活。关键是露天,敞亮还能享受太阳补钙”。莫言用随意却诗意的语言,道出了当下人们爱看赶集视频的谜底:在滤镜过度的时代,我们渴求这份“不施粉黛”的真实。
变化在悄然发生,但人间烟火依旧。莫言特意拍摄了一段自己使用新式犁耙的短视频,“给大家整个活。当年我在农村只能用牛拉,现在他们换成了胶皮轮子,推起来特别轻松。”这些细微的改变是中国乡村发展的注脚。但更让他感慨的是大集上那份未曾改变的人情味,不管是此起彼伏的吆喝,还是熟人间的闲聊,以及买卖双方砍价时的神情,都和他记忆中的样子如出一辙。这样的“变与不变”,是当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写照。
莫言用手机记录集市生活,新疆作家刘亮程则在综艺节目里讲述故乡美食“拉条子”的故事。从麦子的生长到面条的抻制,从面的吃法到本土餐厅“先倒烫茶再问吃啥”的就餐礼仪,一碗寻常的面食,融入了新疆地域生活的独特观察。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雪,则通过抖音发布锻造银饰的视频,直播苗银工艺细节,穿插苗族婚礼习俗等剧情化场景,让苗族银饰成为全球网友热议的话题。通过数字平台,地域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讲述着地道的中国故事,治愈现代人的精神焦虑,也为中国故事的传播带来新思路。
有趣的是,这些文化传播实践都隐约呼应着莫言的文学观:“好的小说应该像一个热闹的集市。色香味俱全,有形形色色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当用手机镜头对准集市时,他实际上是在用新媒体延续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同样,在《大地生长》纪录片中,刘亮程用“日记体”短视频记录新疆木垒菜籽沟村的日常生活:风声、虫鸣、牧民吆喝、孩童嬉戏……这些画面不需任何解说,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土地的温度。视听语言的创新,降低了大众接受文化阐释的门槛;文学从未远离生活,只是换了个更接地气的“活法”。
这场数字时代的乡土文化复兴背后,反映的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刷着赶集视频的都市白领们,何尝不是在寻找一种化解孤独的解药?城里的生活越是精致,就越是渴望感受真实的生活气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越是虚拟,就越是怀念敞亮的露天集市上的闲谈。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洪流中,该如何安放那份对本真的向往?也许答案就在那些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里——数字技术迭代更新,但人们对生活本真的渴望永远不会改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打动人心的内容往往不是那些精心设计的“爆款”,而是带着生活痕迹、有着生活感悟的真实记录。(吴雨阳)
来源:交汇点新闻
编辑:梁鹤龄 李艳 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