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60余家上市公司数据入表规模破18亿元,规模持续加码中
2025-04-27 20:36 我言新闻

2025年数据资产入表从“破冰”迈向“规模化”。据最新统计,A股上市公司数据资产入表企业数量超60家,数据资产入表总规模突破18亿元。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上市公司“数据财政”变革正进入实操攻坚期。

首年规模超18亿元

在已公布的数据资产入表企业中,三大运营商以13.66亿元稳居榜首,较2024年半年报首次披露的2.6亿元增长426%。中国移动(600941.SH)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表“数据资源”合计金额为6.16亿元,主要是加工大数据产品、AI大模型相关数据所发生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后形成的无形资产,占其入表金额91%。全年上架152个数据产品,居三家之首。

中国电信(601728.SH)则将全部数据资源计入开发支出项目,在该项下的数据资源入表规模居三大运营商之首。

与运营商不同,部分上市公司的数据资产入表体现为制造业、信息技术、AI领域的新突破。科大讯飞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外购数据资产6745万元,主要用于大模型训练。尽管净利润同比下滑,但数据资产的资本化入表为技术迭代提供支撑。公司明确将数据资源建设视为“系统化工程”,推动数据从采集到应用的全链条开发。

作为数据驱动型企业,合合信息以4551.39万元数据资产入表计入无形资产。其核心资产是商业大数据产品“启信宝”。通过资本化处理,2024年商业大数据业务成本下降47%,带动毛利率提升。

作为全国首批数据资产入表的上市公司,南钢股份2024年入表金额超1000万元,以“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双科目确认。其数据资产源自智能制造场景,涵盖生产、供应链、设备运维等多维度工业数据。该公司构建“数据+模型”体系,将数据治理融入“智改数转”战略,为行业提供“资源变资产”的会计范式。

数据“家底”带来估值重构

随着数据入表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都在准备盘一盘数据资源。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江苏一家拥有超过千万用户群体的上市公司,由董事长拍板,引入专业机构整理自己的“数据家底”。据悉,该公司数字基础建设投入较大,每年固定投入成本高,梳理后可作为“无形资产”入表,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数据资产条线合伙人李丹指出,企业数据资源规范入表依然面临诸多难题。“数据不是买来就能入表。”李丹说,外购数据需经脱敏、清洗等加工及内外部数据融合,方可具备资本化条件,自行开发的数据资源同样涉及费用化与资本化的边界划分。

机构普遍认为数据资产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江苏省数字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汪小明表示,数据资产入表让企业“家底”更透明,但估值提升需依赖商业化场景落地。“我们更关注数据产品化能力,如运营商上架152个数据产品,直接挂钩其变现潜力。”

采访中,记者获悉,基于审慎原则,也有上市公司在年报发布前临时撤销了数据资源入表。“数据资源一旦入表,就带来一系列的后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资产,企业要解决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有所保留可以理解。”一家传统人力企业管理者坦言,在面对数据资源入表时,企业存在两难心态。

探索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

2024年12月,财政部发布《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方案》,将数据资源管理从财务核算升级至资产运营层面。“这一政策释放两大信号,即数据资产入表常态化,以及技术创新与合规并重。”李丹说。

“越早梳理‘数据家底’,越能提前布局。”汪小明说,数据从“业务副产品”转变为战略资源,企业需从战略高度思考数据资源开发目的、目标与措施,从资本角度思考数据资产的金融化、证券化与资本化利用策略与路径。

“未来,每一家企业都需直面数据资产管理。”李丹强调,这是难而正确的事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数据资产登记、评估、交易等环节引入第三方机构,推动生态体系完善。

苏州丝绸博物馆通过“文化元宇宙实验室”,利用原真采集技术构建纹样数据库,并与品牌方合作开发国潮产品;昆山鹿路通则借助数据脱敏、分析技术,推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为分析服务,完成资产入表。

数据资产化正重塑企业资产负债表,更孕育着数字经济的新增长极。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这条路径既需政策护航,亦依赖企业创新,一场静默的生产力革命已然启程。

 

来源:交汇点新闻

编辑:梁鹤龄 李艳 唐郁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