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用传统方式纪念传统节日,我们在纪念什么?时代在变,但家国情怀,始终是我们传统节日不变的底色。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端午节,我们纪念这个节日,纪念屈原,也纪念所有为国家、民族振兴大业前赴后继的爱国者、救国者。
这当中就有一个值得我们铭记的名字——方志敏。在1935年的端午节前夕,方志敏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用敌人劝降的纸笔写下了《可爱的中国》。他自信地预言,“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而“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
在江西南昌的方志敏爱国事迹陈列馆前的广场上,一堂现场思政课正在进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 刘国云:今天我们站的地方就是当年方志敏英勇就义的地方,方志敏他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他说假如我能生存,我要不停地为祖国而呼喊,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在我流血的地方,或者瘗骨的地方,将会长出花来。
88年前,方志敏正是在赣江边这个名叫下沙窝的地方英勇就义,而他戴着脚镣的骸骨也是在牺牲22年后在此地被发现。
88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也是几代人英勇牺牲、呕心沥血的救国历程。早年的方志敏曾写下《狗儿的死》,为苦难中国的穷苦百姓发出不平的呐喊;屈原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方志敏也曾为开展学生运动被迫辍学,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在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
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专职教师 诸葛方林:他看到帝国主义军舰在长江上横冲直撞,再看到外国水兵在九江的大街上欺负中国妇女,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他讲只要你不是一个断了气的死人,或是个甘心亡国的懦夫,谁能不挺身而起为今日中国奋斗呢,于是他瞒着父母把学给退了,然后坐船去了上海,希望寻找救民救国的出路。
方志敏的父母为了供他读书节衣缩食,还欠下700大洋巨款,期待他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可亲眼看见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不甘心做亡国奴的方志敏却还是选择舍家许国,奔赴一条必将流血牺牲的道路。
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专职教师 诸葛方林:如何使自己的国家独立,使自己的百姓能够过上幸福的平等的生活,这就是方志敏心中的初心和使命。后来他加入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以后就回到了我们赣东北,领导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创建红色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
创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后,方志敏作为当时的苏维埃主席,位高权重,经手的钱财在数百万元,可他却始终不忘自己是“穷人的主席”。
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专职教师 诸葛方林:方志敏二十多岁就患上了肺结核,他每个月都要咳血的,就这种情况下,他对自己严格要求,跟战士们一样吃糠菜、吃菜根甚至吃树叶,更多的钱节省下来,来改善群众生活,来支援革命战争。父母到他那里要几块钱,方志敏讲我是穷人的主席,我手上是有很多钱,但是我每分钱都用之于公家,不能用于私人的。
在1931年和1932年革命战争困难时期,方志敏率领的中共赣东北省委曾向中央苏区送去价值十万块大洋的一千两黄金经费,可他自己每天却只有4分钱菜金。1935年1月,方志敏率领的抗日先遣队陷入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围,不幸被捕,敌人从他上身摸到下身,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支水笔、一块怀表之外,没有搜出一个铜板。
在生命最后的190天,方志敏用敌人劝降的纸笔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14万字书信文稿。在《清贫》一文中,他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屈原曾以生长在南国的橘树寄托高洁情操,留下千古名篇《橘颂》;而共产党员方志敏则用自己洁白的一生为《清贫》作注。屈原在山河破碎之际,怀抱无力回天的一腔悲愤投江而亡;方志敏则在敌人的屠刀下,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放弃信仰,热烈憧憬着可爱中国的美好未来。
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专职教师 诸葛方林:方志敏在写下这篇《可爱的中国》的时候,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当时整个中国是一片亡国论的这么一个论调。可是方志敏却告诉全国同胞们,不要畏馁,不要悲观,告诉你们中国一定有可赞美的光明前途。这么光荣的一天,绝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
“因为相信,所以看到。”在方志敏牺牲14年后,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宣告成立。短短几十年,我们可爱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步步走上光明大道,方志敏烈士当年的预言也一一变成现实。
在方志敏的家乡上饶市弋阳县,来方志敏纪念馆瞻仰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在方志敏干部培训学院,学员们也从方志敏的光辉一生中汲取着新时代的奋发力量。
中国环保节能有限公司四冶公司党群工作部 冯璐:今天我们缅怀方志敏、学习方志敏精神,主要是想通过他学习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爱国情操和清贫操守,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怎样坚持我们的信仰,提升我们的道路自信,继续建设好我们“可爱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