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激活“隐形资产”——建湖法院府院联动助力困境企业重生侧记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0-10 21:27

“嗡……”伴随着数控机床的启动声,江苏轩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沉寂三年的厂房,终于在2024年岁末重新焕发生机。厂子里的老工人周师傅轻抚着擦拭一新的设备,激动地说道:“真没想到,这厂子还能活过来!”

这场“工厂保卫战”的胜利源于司法智慧。短短60天,从土地纠纷、设备争夺,到资金引入、涅槃重生,建湖法院依托府院联动预重整机制,不仅解开了破产企业的“死结”,更让价值数千万元的资产“起死回生”,为困境企业司法挽救提供了全新的“解法”。

 

“僵局”缠身:50亩土地困局

 

2024年10月,建湖法院法官杨明第一次踏进轩鼎智能公司的厂区,眼前的景象让人揪心:50亩的土地上杂草丛生,几栋未完工的厂房矗立其中,价值3000余万元的崭新设备被层层封条紧锁,贴满不同法院的执行文书。更麻烦的是,其中18亩土地被他人强行占用,还建起了违章建筑。

“设备权属混乱不堪,融资租赁公司、抵押银行、设备供应商,都拿着生效判决前来主张权利;土地纠纷也一触即发,强拆可能引起冲突,不拆则重整无法推进;还有几十名工人正焦急地等待着工资、社保补偿和工作机会……”回忆起初次接触案件时的场景,破产管理人王中秋律师坦言,“那时真觉得,这里就像一个随时要爆炸的火药桶。”

审计结果更是不容乐观:若直接破产清算,普通债权人可能完全得不到一分钱清偿,土地和设备将大幅贬值,甚至优先清偿的职工债权也难以保障。这家曾承载着希望的科技企业,眼看就要沦为“僵尸”。

 

司法破局:预重整“突围”

 

面对这个几乎无解的“死局”,建湖法院并没有选择简单的破产清算。经过多次深入研判,该院决定启用府院联动式预重整机制。2024年10月22日,法院依法指定临时管理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正式开始。

专班联动,攻坚“硬骨头”。经建湖法院牵头,迅速成立由政府办、税务局、自规局、属地开发区组成的府院联动专班。针对最棘手的18亩占用地块,专班联动发力,政府负责协商清场和拆违补偿方案,承诺补偿款将优先用于重整;法院则同步向占有人发出法律风险告知书,严肃释明妨碍破产程序的法律后果。

与此同时,管理人团队不仅在企业账册中发现了关键资源——企业竟有560万元增值税留抵税额一直未被使用,还在旧招商协议中找出了一项超千万元的产业扶持政策,但需企业投产后才能兑现。这两笔“隐形财富”成为重整的重要转机。

 

曙光初现:债权人博弈破冰

 

有了府院联动的强力支撑和隐形资产的底气,法院和管理人开始紧锣密鼓制定重整计划。

2024年11月13日,在政府工作组成功协调完成18亩占用地块的清场当天,建湖法院同步作出裁定:正式受理轩鼎智能公司破产重整!更令人振奋的是,法院指导管理人与一家科技企业当场签订了重整框架协议。投资人明确表示:只要政府承诺的政策权益和税务资产能依法确权并注入,他们愿意溢价接手。

2024年12月3日,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如期召开。然而,现场火药味十足。

为此,管理人向债权人详细说明了将560万留抵税额和超千万政策权益转化为可量化清偿资金的路径,并介绍了投资人溢价接盘的方案。当听到“各类债权清偿率将大大提高”“职工债权100%保障”时,现场气氛明显转变。原本激烈反对的设备抵押权人代表当场站了起来:“我们支持!这比破产清算的拍卖强太多了。”职工代表更是激动:“感谢法院没忘了我们!”

 

争分夺秒:司法护航复产

 

2024年12月20日,随着投资人第一批2200万元重整资金依法注入指定账户,建湖法院当庭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宣告轩鼎智能公司正式“复活”。从启动预重整到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终止程序,整个过程仅用时60天,刷新了同类案件的处理速度。

如今,轩鼎智能公司的新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老焊工周师傅正在调试新接的订单:“听说咱厂子能活下来,全靠法院挖出了‘看不见的钱’!”

望着重新运转的厂区,杨明心里明白,破产审判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轩鼎重整公司案证明,只要秉持法治思维,敢于创新机制,善于发现价值,“僵尸”企业也有重获新生的机会。这不仅是司法的胜利,更是服务大局、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审核:韩天阳  吉德龙  陆海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