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现场
盐城晚报讯 买受人成功拍下执行厂房和土地,但12家租赁到期的小微企业却因场地、环评等要求,陷入搬迁无路的困境。一边是申请执行人和买受人的权利亟待兑现,一边是小微企业生死存亡与工人饭碗的现实压力。强制腾退,矛盾一触即发;如何破局,考验司法智慧。
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某物流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盐城经开区法院依法拍卖物流公司厂房及土地,某国企以1340万元竞得。然而,在厂房腾退时发现,仍有12家租赁到期的小微企业因生产场地特殊等原因,短期内无法搬迁。案件执行陷入如何“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维护买受人权利、兼顾小微企业生存”的三难境地。
面对这道棘手的“多选题”,盐城经开区法院并没有选择简单的强制清场,而是将司法智慧融入柔性执行。法院联合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深入厂区,逐一倾听企业主心声,细致梳理每一家企业的搬迁堵点和核心需求。同时,执行干警敏锐发现买受人作为地方国企的独特优势和社会责任,积极牵线搭桥,促使其从单纯的资产接收者转变为小微企业的帮扶伙伴。
经过前期摸底,执行团队创新构建“司法引导+国企赋能+行政协同”的解决方案:对短期内难以搬离且符合买受人未来规划的企业,引导双方达成新的租赁协议,让企业继续生产;对需要时间缓冲或产业链支持的企业,协调提供过渡性场地或帮助对接上下游资源;对场地有特殊刚性要求的企业,积极联动政府招商平台,开通“绿色通道”,精准匹配专业产业园区资源,确保无缝衔接、顺利落户。
最终,这场充满善意与智慧的柔性执行,收获了令人欣喜的“三赢”硕果: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全额、高效实现;买受人顺利接收资产,并整合吸纳优质小微企业,迅速形成配套供应链,实际投产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三个月;12家小微企业全部实现“零停产”平稳过渡,其中9家与买受人达成了新的合作关系,3家快速迁入专业园区,重获新生。
审核:韩天阳 吉德龙 李腊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