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晚报讯 “法官,我们真不是故意违约!”盐城某机械公司负责人老张在法庭上急得直搓手。
之前,江苏某重工公司将两台旧磨齿机交给老张的公司改造升级,合同总价23万元。没想到改造过程中,材料价格飞涨,人工成本激增,老张公司垫付的费用早已超过收到的10万元首付款,设备改造被迫停滞。
“我们要求立即解除合同!”重工公司的代理律师态度坚决。而老张的公司也因这笔合同濒临破产。
“这案子不能简单一判了之。”承办法官在翻阅案卷时陷入沉思,如果强行解约,老张的公司可能就此倒闭,而重工公司拿回的旧设备也会大幅贬值,还要重新寻找合作方。
调解室里,法官给双方算起了“经济账”:“如果继续合作,重工公司能更快获得设备,机械公司也能盘活资金,这是双赢。”并建议由第三方对6万元钱款进行监管,专款专用。
最终,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合同总价调整为30万元继续履行,重工公司获得了设备改造的保障,老张的公司也获得了喘息之机。
审核:韩天阳 吉德龙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