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落载乡愁 一吟一诵护文脉
原创
盐城住建 2025-10-21 09:18
一村一落载乡愁
  一吟一诵护文脉  

自今年5月启动至今,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盐城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盐城市传统村落采风行”融媒体系列报道圆满落幕。8个专版聚焦8座特色古村,以“直播+文字+图片+作家特稿”的融合形态,在报纸、客户端、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全方位呈现。作为“文化中国行”挂牌重点宣传项目,这组报道以鲜活笔触,勾勒出盐城传统村落“保护见实效、活化有温度”的生动图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文化动能。

 

“守得住”更需“护得好”

姜  波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活态遗产,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何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传统村落,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当前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坚持系统保护,构建科学合理的保护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导。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设计。保护工作不能仅局限于单体建筑的修缮,而应从整体性、活态性角度看待村落文化,从生态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考虑,避免“碎片化”保护。

 

生态层面,需注重村落与自然景观的共生关系。保护好村落周边的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才能实现传统村落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层面,传统村落的民俗、技艺等元素相互交织,形成了村落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文化基因。保护好村落文化生态的完整性,让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社会层面,应注重民生改善,更好地发挥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活态保护,激发内生动力。活态传承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生命力所在,而传统村落的生命力在于人的活动。要注重传统村落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呈现传统村落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村落的创新发展。可以通过举办民俗活动、文化展览、传统技艺表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展示,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村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旅融合,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突出创新性发展,鼓励在保护基础上探索村落文化的现代表达,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适度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行等业态,既能增强村落的经济活力,又能传播传统文化。

 

强化多方协作,形成传统村落保护的强大合力。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专家和村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要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监管和指导。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传统村落保护贡献力量。专家应发挥专业优势,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要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和技术手段。村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让村民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以系统保护为基础,以活态传承为核心,以多方协作为保障,全面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未来,我们应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走向深入,让这些承载乡愁与文化记忆的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常务理事)

 

 

 

保护见实效  活化有温度

盐城历来珍视传统村落这一“活态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市已有6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58个村落被命名为江苏省传统村落,17个建筑组群被认定为江苏省传统建筑组群,盐都区、东台市的相关举措更成功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梯次保护格局。

 

为摸清这些古村的真实面貌,记录保护背后的故事,“盐城市传统村落采风行”采访团队从5月草木葱茏的初夏,走到10月稻浪翻滚的金秋。最熬人的7到8月,盐阜大地高温炙烤,青石板路晒得发烫,团队成员却顶着烈日往村里钻,只为追寻乡愁护文脉。

 

在盐都区丁马港村,跟着74岁村民姚金华围着“七十二间串街楼”转,仔细察看斑驳瓦檐的纹路,用卷尺丈量青砖尺寸,就为摸清这座古建的肌理;

 

在射阳县新潮村,为还原全国劳模巴一恺“战长滩”的治碱往事,听唐维珍讲“铁姑娘队”挑河、打砖坯的日子,录音笔里存有满满当当的口述故事;

 

在滨海县正红村,对照老照片和实物梳理“五卅”运动工人领袖顾正红的革命足迹;

 

在大丰区草堰村,听当地老人讲明清时期“古盐运集散地”的繁荣;

 

在盐都区张本村,不只是记建筑的“形”,更要挖文化的“魂”——沿蟒蛇河畔的古水运码头,追溯“三胡故里”(胡启东、胡公石、胡乔木)的文脉传承,抚摸码头的石阶,想象当年乡贤求学的场景;

 

……

 

每一步走访、每一笔记录,都凝结着团队“脚踩泥土、心怀敬畏”的付出,也让盐城传统村落的保护成果变得可感、可触。

 

系列报道推出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相关直播累计观看量超万人次,网友互动留言既包含对乡村振兴的认可,更满溢着深切乡愁。不少在外地工作生活的盐城人感慨:“丁马港村的串街楼太熟悉了!没想到现在保护得这么完整,真想立刻买票回去走一走!”这些饱含乡愁的反馈,让报道不仅是展示村落保护成果的窗口,更化作连接游子与故土的情感纽带。

 

传统村落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起点。报业集团此次“传统村落采风行”策划报道,不仅系统性记录了地方文化遗产,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的理念。作为“文化中国行”重点项目,不仅让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深入人心,也为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盐城范例。

 

 

责任编辑:沈婷玉 陈婷 王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